首页

第二节、传统城市规划亟需创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了现代城市规划学。二十世纪,城市规划理念,经历了由传统的“物质形体设计”转向“系统特色规划”,由“蓝图式”实质性规划转变为“可操作性”规划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模式则经历了由传统的综合城市规划,发展到根据文化适应性的多元城市规划新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角色的重新分工,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和创新也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

有的专家学者指出:“有人统计,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所涉及的参数,比美国登月计划所涉及到的参数还要多,这说明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那么,现在是谁在规划城市的发展呢?按照目前通行的做法,城市规划是由政府负责组织、由专业规划院所和规划专业人员负责编制的。但现有规划单位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配属的局限----比如,主要是规划专业、建筑专业方面人才,其他专业的人才很少----,导致在我国城市发展实践中普遍存在总体规划的宽度不够、详细规划的深度不够的问题。表现在很多与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并给出有预见性的规范,致使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矛盾,而一旦这些矛盾显现出来,往往已经失去了解决的最佳时机,无论如何选择,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结果是很多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固化,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

目前,在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在中国城市化出现的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空城遍地、鬼城泛滥成灾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目前,在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盲目“扩张式”发展,盲目“摊大饼式”发展,盲目“贪大求洋式”发展,盲目“粗犷式”发展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棘手问题和瓶颈问题,在我国二十几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变得越来越严重和畸形。城市建设模式的雷同,城市文明标志的抄袭,城市文化品味的低俗化,城市艺术风格的消失,正在使成千上万的城市社区丧失特色,泯灭个性,失去魅力。城市整体文化形象的趋同,城市文明个性的消融,所造成的城市特色危机问题,几乎像一个无法医治的顽症,困扰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同质化”问题和城市特色危机问题,使我们的很多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找不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找不到自己发展的坐标,城市发展陷入了一个迷茫的误区,使城市发展走向了歧途。城市“同质化”和城市特色危机问题几乎把我们的城市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中国大城市正在经受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规划专家毛其智说: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由于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毫无特色的城市街区占据着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各地县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为了气势而不顾城市环境,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做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形象。但是,大量新的建筑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中国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说:过去曾认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现代化,在苦心打造城市时,只学到了国外城市发展的表象,而人的需求才是城市建设的归结点。消除城市病,靠现在的管理条条框框难以解决,必须有一种顶层设计,需要一把进入城市社会、能解决城市矛盾的钥匙……

文化学者蒋子龙说:现代城市流行病正在蔓延,建筑设计规划领域尚未准备好就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个性在消失,急功近利,照抄照搬,城市像摊煎饼一样向四周蔓延,马路比鞋子破的还快,楼比草长的还快,城市像注水的肉一样肿胀起来。现代人喜欢这种浮肿式的膨胀,什么都要大,城市表面张狂,骨子里却有股穷气,缺乏理想的模式,在建设中丧失自我,失魂落魄,城市成了“拙劣堆积物的拙劣复制品”,变得很难从外观辨别其历史和文化了。

现代的城市属于欲望。人类无限扩大的各种欲望,都想通过城市实现,人类欲望的膨胀又导致了城市病态般的膨胀,它集中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品质:激烈地竞争,疯狂的追逐,冒险的机会和偷懒的机会一样多,成功的可能性和失败的可能性一样大。

有的学者指出:国外殖民文化思想对非西方文化的驾驭,劝导和灌输,而我们一直是国外殖民文化的被动模仿者和学习者。

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说:物质生活条件在丰裕,代替不了心有所慰的精神家园;高楼大厦再高再大,表达不了传统文化所孕育的精气神;欧陆洋房再新再靓,不可能彰显东方气质和华夏风范;住的房子再宽再豪,不一定有“诗意栖居”的感觉;广场、马路再大再宽,难以承载胡同、曲径所留下的乡愁……城市的人文精神到底该如何体现?城市的文化功能该怎样实现?整个城市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第一,高物质化。唯GDP论高下,对城市的综合性缺乏全面的认识,把城市的价值定位在高效率地获得物质财富上,因此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追求效率和财富,忽视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培育。似乎大城小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第二,去历史化。价值的迷失,认识的差距,必定导致行为的失范失误,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必定漠视历史文化,无视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认为城市历史街区和建筑遗存是早已完成物质折旧的废物而一拆了之。尤其是区位优越的历史文化核心街区及古建筑、名人故居、人文景观等重要文化资源,更是某些开发商觊觎的对象,不管是明目张胆,还是巧立名目,最终是致使大量历史文化资源遭遇毁灭性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第三,奢靡化。缺乏正确价值导向,审美标准扭曲,以为奢华是品位、派头是气质,追求光鲜亮丽、张扬摆阔,不适当地采用高标准、高级材料,堆金锒银,过度装饰装修,结果是漂亮而不美丽,刺激而无美感。这种炫耀性消费只能塑造出一个“土豪金”的形象。

第四,同质化。大拆大建,切断了城市文脉,特色殆尽;大干快上,又缺少创新,使优秀的传统无以传承,只能是跟风追风、模仿克隆,甚至东施效颦,适得其反,使城市特色淡出,越来越缺少魅力和吸引力。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城市价值的认定上存在着偏执乃至迷失,某些不良倾向多有显现。例如:高物质化———单纯追求效率和财富,忽视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培育;去历史化———漠视历史文化,不少有保存价值的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毁于大拆大建;奢靡化———审美价值扭曲,追求奇特怪异、光怪陆离、张扬摆阔;同质化———缺乏创新,跟风模仿,戴假面具扮洋相,千城一面,特色丧失殆尽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上自觉性不高、自信心不强、文化定力不足,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一个重要讲话中指出:从我们的城市空间上看我们城市,各个国家风格的建筑到处都能看到,唯独看不到我们自己民族风格的建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伟主任说: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得到的是千城一面、甚至低俗怪异的城市风貌,对城市文化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建设性破坏”,或者说是严重的“城市文化病”。而这种“城市文化病”实质上是在社会急剧变革中“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缺失。

有的学者更用这样的语言来批判我们的城市:“强暴城市、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盲目国际化、窒息环境、乱抢风头、永远塞车、假古董当道、跟人较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易军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是新时期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看到中国城市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连续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求洋等乱象险生,千篇一律、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保军院长也在讲话中指出: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着迫切改革压力。实际上规划行业正处于“冬天”,若不适应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会被社会淘汰。

有的专家学者指出: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一共经历了三次浩劫,一共经历了三次劫难。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院派所谓的专家拿着一张规划图纸规遍天下,用一张规划图纸规划了100多个城市,这种千篇一律的规划给城市造成了千城一面,这是第一次浩劫和劫难;第二次是在这之后,一些江湖策划机构拼命忽悠城市领导通过疯狂卖地一夜造城思想,从而达到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夜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目的。结果让盖出来的上百座城市都变成了空城和鬼城,这是江湖策划给城市造成的第二次浩劫和劫难;第三次是在近年来,一些洋规划机构又把中国变成了洋规划的试验场,用一种殖民式的规化思想和试验性的规划思想,把我们的城市都规划成了山寨城市、克隆城市,把我们的城市都规划成了丑、怪、陋的城市,这是对我们城市第三次浩劫和劫难。中国城市经过这三次浩劫和劫难之后,让我们的城市特色最终消失的无影无踪。面对这种一轮一轮毁灭性的浩劫,让中国的城市特色被洗劫一空;面对这一轮一轮的浩劫和劫难;让中国城市特色彻底丧失。

有的专家学者指出:理性思想缺失,崇洋思想泛滥,现代化思想僵化,盲目贪大求洋,加剧了人性异化,精神迷茫,思想沉沦,加剧了价值伦理的丧失。

以盲目国际化发展代替城市化建设,以西方殖民化代替了城市化自信,从西方建筑符号代替了城市化标准,以稀奇古怪代替了科学的追求。

有的专家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城市最严重的问题,是价值混乱,价值判断失衡问题,是缺乏城市文化信仰、文化操守、文化自信的问题。造成中国城市化特色危机的根本问题,是一些城市错误建设思想已经逾越了城市文明和道德的底线,让城市错误建设思想肆无忌惮、疯狂之极。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明操守;没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没有自己的信仰,一个城市只能遭受无尽的浩劫,一个城市只能遭受无尽的劫难。对此,人们把解决这种浩劫和劫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城市主题文化上。

有的专家学者指出:城市主题文化,这个无比深刻、无比丰富的规划思想,把一个城市诞生一来的城市精神、城市品质体现的格外鲜明,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的主题文化就能知道它的信仰,就能知道它的价值,就能知道它的文化自信。从而让这个城市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从而让这个城市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从而让这个城市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寄托。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文明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有核心价值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有信仰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城市。

今天讲文化自信,价值观建设,其实就是讲中华文明的复兴,文明的复兴就是要有文化的自信,不自信怎么复兴。

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恰紫嫣红之别各有千秋,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习近平主席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因此,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比什么都重要。

在规划专家俞滨洋的《走向文化城市的规划创新之路》的文章中指出:“在这场城市特色危机中,城市特色文化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被扼杀,而代表着新时期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规划与建设也往往在不断抄袭、模仿中变得特色模糊,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和千城一面、特色危机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要求我们每一个城市决策者和城市规划师都要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并寻找全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去应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传统的注重物质空间建设的“功能城市”逐步向注重公共政策和文化属性的“文化城市”转变,这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突出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建立了事权清晰、责任明确、空间衔接、过程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法定规划地位进一步加强,成为依法行政的准则和依据,使城乡规划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但法定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法律依据,虽然对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单纯倚靠法定规划并不能完全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切问题,特别是如何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发展步骤进行科学评估,使城市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进行等方面。这些问题在法定规划体系中虽有提及,但还未给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文化城市建设缺少相应的和必要的法定依据,使其不得不在经济利益面前不断让步,从而导致当代城市的特色危机和文化缺失。法定规划与城市文化建设之间这种固有的矛盾,是这些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

城市文化建设是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环节,城市文化是多元的、感性的,它依赖于人们的生活感受和意识解读;而法定规划是保持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理性的,强制性的,它依赖于已建立起来的城市秩序和行为规范。二者之间的基础不同,目标也不同,这使得法定规划与文化城市建设之间需要一个协调的过程,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补充和完善,使文化建设更具法律依据,使法定规划更加全面完善,法定规划解决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城市文化建设解决如何建好,如何建出特色的问题。

城市文化的多元属性决定了它在城市建设中的表达方式不是唯一的,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弹性的。这种弹性很难在法定规划中给与确切体现,因为法定规划作为依法行政、依法审批的依据,强调的是规划的刚性和确定性。用刚性的法定规划解决弹性的不断变化的文化问题,它仍然需要一个桥梁和纽带。

城市文化可以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大到城市的特色结构、整体布局、风貌体系,小到建筑的色彩体量、雕塑小品、街道家具,它们都可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法定规划,注定了它不能也不可能解决文化城市建设涉及的一切实际问题,它还需要一个不断深化,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互衔接的过程。

从以上矛盾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法定规划体系下的文化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创新规划方式,调整规划视角,拓展规划思路,将文化城市规划建设与法定规划有机衔接,不断充实和完善法定规划体系。

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为适应新时期特色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城市规划是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建设资源的安排。城市规划不仅应该将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纳入之中,而城市规划本身就应该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理论指导下进行。但在现有的城市规划这一要求难以实现,一是现实中基本上还有很多城市没有对城市主题文化进行过规划。虽然各个城市都提出了文脉规划、文化规划、特色规划、文化主题规划,但在城市规划中都没有找到准确的落脚点,从而使城市主题文化形态难以体现。二是城市规划重点是对城市空间和对城市物器的建筑规划,很难从城市主题文化规划角度去规划城市。三是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技术指标、城市规划人才队伍结构的滞后。所以,造成了城市主题文化研究的滞后和设计人才的滞后。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大的城市规划有几十项之多,小的城市规划有上百项之多。大的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概念性规划、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等;小的城市规划有:城市旅游规划、城市文化产业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园林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城市广告规划等等,最多一个城市的大小规划达到九百九十项,但城市特色系统构建却无法得以实现。

为什么一个城市什么规划都做了,还解决不了城市特色系统构建的问题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多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仔细研究后发现,就是现有的城市规划不能实现城市主题文化“多类合一”造成的,就是缺乏系统工程规划和建设造成的。上述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说都做了城市特色规划,但为什么城市特色却不能够得到系统构建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对城市特色进行统筹考虑,没有注重不同规划系统、不同规划层面、不同规划类型之间相互衔接;没有注重城市特色文化与城市特色经济、城市特色建筑、城市特色景观、城市特色精神等之间的结合;没有注重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做到城市特色统筹、特色资源整合,没有做到城市规划“多规合一”和无缝对接的规划目标。

城市规划“多规合一”并不是说把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使多个规划整合互通,充分发挥系统性的作用。城市规划“多规合一”,就是系统建立城市特色的系统工程,把城市特色贯穿到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精神的各个规划层面中,加强城市特色在各个规划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做到“无缝对接”、有效整合,使城市特色规划真正落实到城市文化、经济、建筑、景观、城市精神上,以此解决城市特色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相互制约、互不统一、相互打架的问题。

在目前的特色城市建设中,城市体系还沿用传统的城市规划结构和规划门类标准,导致各个城市规划系统之间和规划层面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能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问题。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各自独立,造成城市规划内部结构功能层次低和城市特色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与特色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极不相符的。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要有创新,必须从城市主题文化特色网格、特色网络、特色生态圈、特色生态极的角度来规划城市和建设城市。目前我国城市特色建设问题十分突出,城市特色危机呈扩大趋势,延误了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制约了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所以在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必须站在城市主题文化的战略高度,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网络格局的规划方法,使城市文化、经济、建筑、景观、城市精神特色得到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城市特色在各系统、各层面、各类型之间的关系。

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完善和补充。特色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规划、特色规划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既会有如城市特色定位问题,城市特色空间环境整治等整体性问题,也会有如城市特色产业选择,城市特色结构调整与升级等问题,有些城市规划能够解决,有些不能,但这些问题又是与特色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在城市建设之前必须给予确定。因此,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在特色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面临如此众多问题的同时,找到了现阶段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和方法。另外,特色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是需要论证的,但这一论证不能在单一学科里得到求解,而需要在城市主题文化的综合性、复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学科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以此为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战略发展定位、战略发展方向、战略发展目标提供精准的战略指导。

任何城市规划设计,首先都要有一个主题定位,有一个主题立意和构思,或称之为以主题为核心的概念。而这种以主题为核心的概念,应来自于城市的特色禀赋、特色资源、特色要素,来自于主题结构和功能,来自于对城市主题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城市主题文化理论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形成了城市主题文化规划创新理论和规划创新模式。城市主题文化规划创新理论和规划创新模式,在规划重心上,就是从简单的土地功能规划,转向对城市主题文化的系统规划;在规划结构上,就是注重文化规划、经济规划、建筑规划、景观规划、城市精神的统一结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特色现代化城市发展,推进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其目的就是构建以城市主题为核心概念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结构模式等一系列与城市主题核心概念相适应和关系密切的宏观长远问题,及近期城市主题文化核心概念的发展策略、城市重大项目布局等微观方面的问题。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实质是对城市主题核心概念要素的综合协调和系统安排,并在城市主题核心概念上提出精准、科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围绕这一城市主题核心目标,对城市长远发展提出的一种策略,并因此成为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行动纲领和指导原则。因此,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阶段作用,就是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城市主题文化性质,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城市主题文化规模,城市主题文化空间结构,城市主题文化空间发展目标,提供准确的主题理念,为城市决策提供决策基础做到有据可依。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为决策者提供特色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决策性依据,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通过整合城市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和资源为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从而指导特色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科学建设及科学管理。事实证明没有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就会出现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问题;就会出现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空城遍地、鬼城泛滥成灾的问题;就会出现盲目“扩张式”发展,盲目“摊大饼式”发展,盲目“贪大求洋式”发展,盲目“粗犷式”发展的问题;就会出现城市规划脱离实际的问题;就会出现城市规划滞后城市发展的问题。因此,传统的城市规划亟需创新城市主题文化规划理论和创新城市主题文化规划模式。

上一篇第一节、二十一世纪的城市需要城市文化规划、城市特色规划,更亟需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下一篇第十一章:城市主题文化的时代属性和概念体系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南三环东路 27号 芳群公寓 A座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14045311号-1

网站共有 50516905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