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市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案例研究

作者:赖常宣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变得越来越 突出。何为城市文化?怎样构建城市文化?怎样将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和谐统一 起来?是摆在当前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借助城市文化、城市品牌、 城市管理等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成都市新都区城市发展和文化资源现状,通过与 其他区县的比较,进一步认识新都区文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制约因素、影响因素 等,认识到新都区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力求对新都主题文化塑造提出供目标 和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路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对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理论义和实 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就国内外城市文化研究状况和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地 分析,这是开展新都城市主题文化研究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科学定位文化、 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等基本概念,并深入探 讨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现状、 经验教训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部分:明晰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诸要素间的关系,提出了了城市主题 文化的功能,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中心和目标,并试就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途径 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成都市新都区文化、资源、交通、生态 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新都区当前城市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指 出了新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新都区在塑造城市主题文化活动中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快速发展阶段。人类社会的 急速发展也造成了大量的负面影响,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等等一系列 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 护,致使曾经美丽的城市已不在美丽,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也逐渐减弱。另外, 由于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空间结构,以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为 代表的城市文化逐渐被强势文化所驱逐,极大损害了文化的多样性,在城市中的 表现就是城市文化形式单一、生活方式趋同,对塑造具有特色文化的城市文化形 成了强力的挑战。 欧美是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在城市文化构建方面的研究较早, 不少学者对城市发展模型和城市文化构建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 1961年,雅各布 斯( Jane Jacobs)发表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American Cities), 强烈抨击了城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大规模更新建设规划理念和 手法,认为这些理念“ 没有将城市引向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反而是造成了城市 空间的冷漠、资金的浪费以及城市贫民窟的恶化与扩张”,并认为提供多样性的选 择是支持城市多样性天性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文化城市”、“ 街道芭蕾” 等重要 概念,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基础构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文化城市, 由此为城市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途径。 1990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适应现代城 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品质的重要外在表现。如何 构建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国际城市,比如巴黎、华盛顿、 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但一些新兴的城市,虽然经济获得了发 展,但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增长。成都市新都区历史 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其秀美的自然景观,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吸 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投资。目前,新都区的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 对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相 当距离。新首都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城市建设,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个性不突出、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城市文化建设群众参与度不高,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岌岌可危,成为十分紧迫的一个话题。在这当儿,塑造优秀的城市主题文化,提高城市品牌的竞争能力,被提上了日程。

1.1.2 研究目标

从当前看来,新都区的整体文化建设大体上有了初步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 了相当的基础, 然而从是否形成特独的城市文化品牌,是否把现有的文化资源静 态的势能转化为文化发展动态的动能这一更高的标准来看,新都区在城市发展道 路上还任重道远。由传统文化渐渐转移和演进为现代文化,充分、合理地继传统 文化,将传统传化为当代文化,在发展当代文化与保有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之 间找寻最佳平衡点。引入现当代科学的管理手段,令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获得蜕 变与新生,是摆在面前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新都区要充分依靠文化带动文化及相 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该市打造成独具 魅力的文化之城,现代之都。

而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立足于对城市管理、文化 建设、品牌效应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开发,扎扎实实由新都区的历史的、现 实的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情况的考察入手,既从其内部——城市本身文化的资源、 环境、促因和限制等等出发,也从外部——各个其他城市在文化建设上对新都区 的横向参考等出发,力求找到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的目标、路径、制度、定向、 具体实践方法、步骤和成本等各方面问题的突破点与创新处,提出切实可行的实 施方针。从而为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在更高层面、更广阔范围內所增益,促 成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增进城市文化品位的升华,既由经济发展、社会完善中 获取文化创新的资源,也由文化的整体推进反哺新都区的经济、社会及政治等等, 从而由上层建筑指引城市整体竞争力的跃变。

1.1.3 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城市不仅仅是政治辐射的中心,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也还是文化的主要发 源地与覆盖点。在当今中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各种社会资源一同向城市输送、 集中,尤其是城市文化的发展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成为主导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城市文化不但被提上了整个城市发展的重 要环节,而且更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在经济、政治发展的前提下发展 文化,让文化的发展正向反馈于经济和政治,打造“拿得出、叫得响”的城市文 化品牌,让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投资以成果的形式显现出来,提高文化效益和 文化效应,以文化凝聚城市软资源,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既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城市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正向抬升的大声呼吁。相应地,加强对城市文化的发展研究,尤其是对 城市主题文化、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效应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正是基于对 文化发展的以上考量,结合了新都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国内 外城市文化发展经验,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城市文化发展路径,提升区域内的城市 文化发展氛围,改善文化资源投资环境,凸显城市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 用,实现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品质的提升,极大提升新都区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
    1.2
国内外城市文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城市文化研究综述

目前,部分外国专家和学者在文化城市建设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美国城 市学家芒福德著作的《城市文化》、《历史上的城市》被公认为城市科学研究的经 典作品。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也是 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 文化在城市的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它赋予城市以独特的内 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城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审美水平,是衡量城市文 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学者帕克指出, 21世纪必然是显现城市文化的时代, 城市建设在城市文化发展中扮演载体的作用,未来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政治、经济、 社会、技术、环境和文化艺术等综合实力的集合体,因为只有用这种方式才可以 有效地发挥都市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国际知名学者凯文·林奇指出,在全球化、国际化飞速发展,势头不可避免 的今天,国际竞争力的细胞已经不再仅仅停留于经济的中心——企业,而开始提升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城市是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最主要体现, 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晶的复合成果。

与此同时,这个城市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中和整合的空间,包括以下几个方 :一是制度层面,包括水平的法律系统,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以人为本, 接制约到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城市建筑是凝固的城市形象,其背后深层次的文 化背景;二是建筑文化的元素。体现了审美气质和人格特征的城市文化建筑形象 对城市文化的塑造有一个直接的、 最终的、决定性的影响;三是市民文化的元素。 城市文化发展的推动者是广大人民群众,而市民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聪明才 智又是城市文化的生动体现。城市里面住着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的发 展层次和阶段,市民文化石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四是生态文化的因素。城市文 化的主要部分既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部分,也包括生态环境,制约着生 态文化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未来。提到城市文化, 就离不开群众文化, 既指城 市市民间自发的、日常的、不定期的各类文化形式,如交际文化、社区文化、职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也包括由政府主导,有计划、有规范、定时定点的文化 形式,如各类节庆活动,等等。群众文化构成了城市文化最为活跃和最具创造力 的部分,是整个城市文化活动的闪亮招牌,是每个城市借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 要标志,它在城市文化的发展,在群众文化意识的养成,城市文化品味的提升和 表现方面,具有难以预计、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举巴黎与纽约为例。

巴黎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市民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将它作为日常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成年人都热衷于艺术活动,他们或三三两两与朋友为 伴,拉小提琴,绘画,分享音乐与舞蹈的心得,或一个人孤芳自赏,静静地聆听 CD,或者去剧院看剧,听听交响乐。也有一些人喜好吟哦诗词,作词谱曲,热爱 雕塑与运动。他们的这些习惯大多是从小养成的。我们可以看到,巴黎的中小学 生也是艺术实践的力行者。在每个社区,都不难观察到青少年打着篮球、踢着足 球、击打着羽毛球,他们也练乐器,也作油画,也朗诵诗歌和高唱乐曲,还有人 从小就练习芭蕾,甚至表演戏剧。

纽约的城市建筑极富特色,它将整个城市都打造为了一个信息文化的识别系 统,从中心到四面,从市区到近郊,它为每个大型建筑与建筑群都打上了文化的 标识。曼哈顿的主要街道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它将南北经线街道称为,东 西纬线街道称为,每一条街道都以阿拉伯数字为序号命名,譬如第六大道, 第四十二街,如同在地球仪上将世界的各部分以经纬度划分一样,让人无论身处 何地,都能准确、快捷地立即为自己定位。而每个地标性的公共建筑则以伟人的 名字来命名,如肯尼迪国际机场,林肯艺术中心,等等。 既确保了建筑命名的惟 一性与排它性原则,又适时地将美国的历史、文化标识与各个地名结合起来,唤 醒游人与本地人对美国历史的记忆。除了数字、文字以外,纽约还为众多公共建 筑设施匹配了风格各异、独具匠心的图案标志,这些标志紧紧围绕着这些建筑的 主要功用,使人对其用途一目了然。这种既从数字、文字的抽象印象出发,又从 图案和颜色的具体印象出发,既整合了历史与人文的标识,又添加了现代化的元 素,让人一入纽约,就留下毕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城市的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外观形 象以及市民素养。例如:城市的建筑规划、 建筑风格、色彩以及市政公用设施(诸 如马路、 盲道、 广场、公园、雕塑、路灯、甚至路牌广告等等。城市的形象文化 要求这些外观形象都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 谐和审美情趣, 使得城市举要强烈的文化个性和艺术感。形象文化就好比是一个 人的脸,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在人们面前展现的那一张脸。 世界著名城市巴黎、伦 敦、莫斯科、法兰克福、威尼斯等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独特的城市形象。 它们 综合了许多建筑的优点,接受了历代建筑思想和流派的熏陶,结合了本国建筑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莫斯科的城市雕塑五花八门,但仔细观察,就会发 现, 大多数雕塑都以历史为题材,是国家历史的真实᧿绘和反映。
    1.2.2
国内城市文化研究综述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文化发展已经上升到 与经济发展同步轨道,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成败。 他还进一步说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热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将“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 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我国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明确了 政策的依据,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在学术界,各位专家学者也就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看法。 吴良铺指出,孟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到“居移体,养移气”,说明了人居环境对 于其中居民心灵的陶治和提升、对于他们精神世界的改造。人居环境的完善,密 切联系着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城市文化的传承。

谭其骤指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并不存在一种举国相同,完全同质化的 文化模式,我们务必由这个客观事实出发,研究各地区、各城市的文化差异。从 这种差异入手,找到形成文化差异的因素与规律,从而反推出文化共同点所形成 的缘由。因此,需要结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结合我国历来的行政区域,分析我 国民族、人口的分布与构成,分析我国各地形地势的影响,然后在时空坐标系中 确定城市文化的特色和相互间异同,从而把握出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历史延绵及地理分布,以指导我国城市文化的规划与建设。

向德平、田北海则从实践层面出发,提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首先 需要在政府层面形成统一的认识;其次将认识和判断落实到公共政策层面,建立 合理、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最后还需要由群众入手,调动和提高群众对 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积极性。

单霁翔指出:城市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与传统的凝聚,包含了城市外部形象和 内在精神两个方面,是它们的有机统一体,城市文化既包含物质方面、也包含了 文化传统方面,更包括了在人类社会之中与之外的地理环境等各项因素。城市文 化、城市个性的发展有一个历史的积累过程,历史积累越厚实,文化发展越成熟, 则城市主题文化及城市个性也就越鲜明。今天个别城市盲目求新求大,千篇一律, 千城一面,缺少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往往只突出了城市的结构性功能,而忽视 了城市的文化功能。

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方面包括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城市文化的由来,城市文 化的构成,城市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并在以下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城市文 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城市的外在形象,包括城市建筑、市政设施, 城市绿化等等;制度层面——城市的中间层,包括各项规章、制度,体制、机制、 法律、习俗,等等;精神层面——城市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以上这些方面都在相 当程度上为城市文化建设理清了脉络,开辟了道路,做好了城市文化建设在理论 角度的前期工作。然后,前人学者的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看重既有的 城市建设,多由既有的材料出发进行分析和总结,缺少预见与规划,造成分析有 余,预测不足;二是就文化论文化,对城市文化发展自身的问题多有创见,但没 有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关系的高度进行定位,缺少了对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 级,民生、生态、社会等层面统筹协调的工作;三是缺少指导性, 较少从政策制 定的层面提供建议与意见,没能从整体上把握文化和城市总体发展。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成都市新都 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进行系统的剖析与研究以期对推动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系统 性、操作性提供理论支持,为成都市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提供具体思路和政 策建议,对于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体系,指导成都市新都区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提供积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一部分:对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理论义和实 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就国内外城市文化研究状况和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地 分析,这是新都城市主题文化研究依据。

 第二部分:对文章将要使用的各个基本概念,如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 文化效应、文化效益等进行了厘清与定义,并阐述了对城市主题文化外延、内涵、 要素、特征等相关范畴的理解。

 第三部分:结合新都区的具体情况,对新都区发展城市主题文化的驱动力和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做出了新都区当前城市文化发展及城市 主题文化发展开发工作现状的综述,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构想,指出其文化建设 中存在的成果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的进一步塑造提出 了政策方面的建议。

 第四部分:对城市发展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与其关系, 等等相互联系作了辨析,指出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功用、中心及目标,阐发了对城 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具体途径与步骤的分析。
    1.4
研究的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以直接的方 式获得研究对象的信息,并系统掌握了国内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而进行 相关理论分析。并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 路径,尝试提出结合现有经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塑造机制,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篇论文一改过去传统的分析理念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城市主题文化塑 造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意义的分析,从而提出能够构建我国城市主题文化的完善 对策, 并且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历史与现实、中国 与外国、现象与本质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比较研究,积极 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建设体系,系统总结梳理新都区在构建城市主题文化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和创新点,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提供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具有广阔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 城市主题文化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文化

英国人类学家泰罗( Edward Burnett Tylor)发表在十九世纪末期的《原始文化》提出了一种广义的文化概念:即人种学中的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抽象集合体, 不仅蕴含了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 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 客观地说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 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而文化的由来并非生来就有,在人类 发展进化过程中不断学习产生;因此,文化具有特定的构成要素,包括精神、语 言、符号、规范体系等等, 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现。文化的组成 元素多种多样,各个不同的元素组成了复杂整体并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从结构和 功能上共同对社会整合与导向的发挥作用。

2.1.2 城市文化

 广义上来讲,城市文化亦可以成为“都市文化”,是人类(市民)经过长期的 历史发展,在生活中逐渐成行的相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 的知识道德和法律风俗,和一切成熟社会可以获取的所获得的习惯能力。 简单地 说就是种族聚集中的生存形态和精神行为特征的外在反应, 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传统的总和。 狭义城市文化是指: 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人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基本信念、价值观念、 城市精神、 行为规范 等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所讲的城市文化, 主要是指狭义城市文化,它既包括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 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看不见,莫 不着的东西,虽不见其形,但其发挥着规范人们思想的作用,对人影响深远,对 城市影响深远。 由于城市文化相关理论还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滞后于实践,相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必将深入更高的水平。
    2.1.3
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日渐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范式, 相对于传统的城 镇发展理念,它更侧重和强调以主题文化促进特色城镇的发展、以主题文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以主题文化促特色旅游提升、以主题文化促特色品牌形成, 以此来推动城镇特色经济、文化、旅游、建筑、景观的全面发展,推动特色文化 与城镇产业、旅游的全面融合, 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们的城镇打造成为主题 文化导向突出、主题文化产业强大、主题文化特色鲜明、主题文化服务惠民、主 题文化影响广泛、主题文化软实力雄厚的新型城镇。 城市主题文化最重要的是体 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包括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设、特色景观等,它是一个城市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它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角色的塑造和城市发展策略的展现,根生于城市灵魂。一 个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在现阶段,许多城市的城市主题 文化还没有形成,城市文化塑造策略缺乏共识,或者是不清楚的未来发展方向, 所以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使自己的文化资源被荒芜和忽视。

随着城市文化主题的兴起,城市建设将更加遵循自然环境,极力打造特色的 城市形象。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精神共同构建起城市的主题文 化。世界著名城市的发展证明,城市主题文化规划和城市品牌营销师是一个有机 系统整体,其中心主题是基于城市的特点,形成城市文化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即 具有城市特点的自我价值和意识,形成城市居民独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方 式、行为方式、组织形式。城市主题文化建逐步进入外化为城市创造的物质世界, 成为城市遵循的一种理念和物化行为。
    2.2
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2.2.1
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

城市主题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综合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经 济、科技、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状况。徐永锋在 《基于城市文化的中国城市品牌研究》一文中,将城市文化内涵界定为:城市主 题文化由实体性和人文性两种要素构成。从城市主题文化构成的实体性要素来看, 城市文化是指一个城市的地域(包括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公共环境等)特征, 现存建筑及其风格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是一个国 家的城市区别于其他国家城市,一个国家的市区别于另一城市的具体标识,主 要体现在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建筑风格上,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 圣母院,北京的故宫、长城、人民大会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等 等,无一不是这些城市的象征。从城市主题文化构成的人文性要素来看,城市文 化是指一个城市独特历史,包括城市精神、民俗民风、组织制度、文化活动等直 接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内涵,是一个城市个性特征的内 在表现,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而城市的历史积淀是 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主要体现。从种意义上讲,一个没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深厚积 淀,城市只是一座现代空城。从文化的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的关系来看,实 体性要素是第一性的,是显性的;人文性要素是第二性的,不完全是显性的。因 此,人们很容易被忽视城市的人文性要素。在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实体性要 素决定人文性要素,人文性要素反作用于实体性要素。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 是,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世界上有许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固有的品质和个性。很 多城市只是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片面追求显现的城市建设,而对城市文 化的人文性要素关注不够,在加上对人文性建设投资见效慢,很多城市管理者不 愿意花太多的精力用在这些见效慢的事情上,致使城市发展的不全面协调。在我 国城市化过程中,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高效的发展。

2.2.2 城市主题文化的特征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作为一个宏观的整体,承载着城市发展的 价值需求,孕育着城市的精神内涵,其特征表现在:第一,区域特质性;城市的 主体文化按照城市特殊的历史、地理、语言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特别是当地 域的逐渐疏远,城市相关的风土人情差异也不断变大。第二,包容性;城市发展 演化过程中必然有不同文化的摩擦与融合,这种文化间的精神碰撞和交流,有利 于当地文化吸收外界文化精髓不断成长,并在交流过程中走出局限被熟知的过程; 展现了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多元并存的和善观念,从而打造出协调统一的社会文 化环境;第三,超前性; 就是指城市主题文化打造是从国际视野的广度来定制城 市主题文化, 这种在空间上不局限于狭小的区域,反之提供无线广阔的国际空间 大环境, 有利于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弹性发展,为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充足的环境 和视角; 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城市发展危机,更促进城市特色文 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战略未来的发展。 最后,历史性传承性;作为历史文化的 传承使命者,城市文化不仅具有它出生年代的历史脉络,同样也拥有长年累月积 存下来的文化印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缱绻流转,城市主题文化在岁月的磨练中 愈发清晰;历史性与时代的融合让城市文化拥有自我更新的功能,当然,在时代 演化的过程中,城市主题文化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精神,传承与创新、历史承载 与时代更新的结合才能促进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2.3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构成要素
    2.3.1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当中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指政府 对城市的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干预和支持。与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的工程型基础建设不同,后者着重为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撑和保障,而前者则是在一个城市基本的外在城市面貌形成之后, 对城市中的人民进行精神上的提升和改善,一个是物质载体,一个是精神辅助, 在一定条件下共同促进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包括了市政基础设施、教育 基础设施、文娱基础设施、卫生基础设施四个方面,他们从不同的方面构成了全 方位的城市文化建设。又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经营和非经营性文化 基础设施、准经营性文化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它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相互融会贯 通,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稳定的服务。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对 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大小形态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构建种类齐全、布局科 学、功能完备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十分必要。城市文化基础建设成功与否,对城 市文明程度和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作用巨大,而在许多地区城市文化基础建设更 成为该区域陈宫的标准,例如有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等都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文化代表。

, 2.3.2 城市文化产业

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指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服务 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业;具体来说:城市文化产业在全社会范围内为群众着重提供与“文化”相关的娱乐、休闲、艺术等服务的联合活动;包括了三个大类: 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艺术与媒体传播等,由核心向外辐射至外围的旅游网络和广 告经商等新行业,最后是跟服务相关的为有需求的厂商提供具体产品设备和销售 的紧密联系层面。西方传统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中,其集群的规模,制 度的规范,产业高附加值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性:以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城市文化综合布局体现。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体现,城 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体现在以文化为主的新兴产业争夺上面,作为城市管理 者,必须努力寻求自身的文化内涵,确定地方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优势 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辅助,逐渐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水平。
    2.3.3
城市生态文化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的要求将城市和自然的有机结合,实现人类、社 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建成良性生态循环的新型社会关系形态,构建绿色城 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城市都遭遇了人口拥挤、 环境 污染、交通阻塞、资源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传统的城市发展 道路的局限性,并以此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城市生态文化的 发展理念。生态文化,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将生态文化定义为: 信仰、行为、组织、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化形式。通过生态 城市和生态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文化与生态的密切相关性,文化中有深厚的 生态内涵,生态反应城市的文化理念。城市生态建设是发展城市文化的重要基础, 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推动力。城市生态文化是指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协调 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主观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资源、行为制度规范等, 其核心价值取向就是是实现人与自然、城市和自然、城市和人的和谐发展,实现 “天人合一”的境界。据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发展长期受到生态破坏、资金紧缺、 能源短缺等诸多结构性问题的制约,倘若当代城市发展仍然固守旧有的生产方式, 持续上马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低收益的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肯定会导致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的进一步短缺,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到 城市的未来,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将城市生态文化建放在突 出位置,坚持调结构、空污染,切实构建能源节约型、效率高效型、环境友好型 的发展模式,走一条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

2.3.4 城市群众文化

 城市群众文化主要是指城市当中的居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平民、 简便、公益的特征进行了自我的娱乐享受与创造历史文化行为;城市的群众文化 是集群中居民长期生活发展的产物,来源于居民自身,其中的组织和参与者都是 当地集群里面热心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专业与非专业者,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 相近的文化诉求聚集在一起,为城市文化建设而努力,这让城市的群众文化形成 有稳定的群众基础。一个城市的发展依靠全体民众的共同协助,城市群众文化的 发展亦是在民众的参与下不断成行,城市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积极性、参与性,在实 现广大居民物质需求的同时提升其精神文化内涵、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2.3.5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指利用政府公权力为公民提供社 会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中心任务是实 现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障,其目的是保障社会公民基本文化生活权 利的实现。西方发达国际有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型,例如德日的政府主导模型、 韩国的市场分散模型,澳洲的政府与民间共享模型等等;这些不同的模型由于国 家历史背景、政府政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个体特征,但细究之 下可发现其共性之处:国内的政府与社会之间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城 市文化建设进行细致的管理和服务;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众多的NPO NGO组织,这些非营利部门为政府分担了大量的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及政府之所不 及,为政府的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充足有效保障。政府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 程中,以公民文化权利为政策核心,通过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文化实现主 要监督执行,逐渐达到民主与科学的可持续管理。政府还应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 务的配套设施建设,保证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管理和支出,充分调动社会多元力 量为城市建设服务。需要注意的是,鼓励民间资本入驻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管理, 是在有限的公共财政背景下,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 趋势。

2.4 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误区分析

1990开始,中国开始进行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改革,以此提升城市形象; 首先是进行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尤其注重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为首的改革开放 实验地带,根据当地经济、历史的发展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发城市文化建设,以此为契机,打造出各地不同的城市文化产业建设带。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吸收外 来先进文化,整合地域特色资源,创新文化理念,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独特城 市魅力、科学文化定位的品牌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经验教训,可以为其他正在 构思城市目标规划的城市提供指引,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我国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广泛存在着很多影响城市化健康有序发 展的不利因素和错误做法。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老城区的消失;在所谓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诸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 历史老街建筑被强行拆除,导致当地传统城市文化空洞化、断层化出现,对于历 史印记的抹灭尤其严重。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邻里关系在城市文化建筑破坏的影 响下逐渐开始瓦解,最终导致城市回忆的流失。第二是城市面貌的同质化;我国 许多城市在文化建设中相互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屡有发生, 导致大小城市一个样,南北城市无差别,难以发现各自出彩点。三是城市形象品味不高。中小城市 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楼大厦、酒红灯绿当作现代化的标志,不结合城市自身情 况,片面追求高、大、强、全,极大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 变得低级、生硬、浅薄和乏味。四是城市精神的衰落。对城市建筑的过分迷恋, 导致城市精神的衰落。面前,全国有超过18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这种浮夸的攀比心里,不能给城市文化带来建设性的帮助,反而表现出对文化传 统认知上的肤浅。五是城市管理的错位。城市管理并不是聘用多少管理人员, 建多少公共设施等外资的物质环境,更主要的是要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是当 今很多城市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所缺乏的。六是特色文化的沉沦。在山寨文化 大行其道的中国,我们不仅复制手机,我们还复制城市。这种短视的抄袭行为对 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毫无益处,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挤压,传统 文化难有生存空间,城市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很难形成,这将加剧城市同质化 的危机。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诸多乱象,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与重视, 但要真正深化城市的文化建设内涵,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方法,需要城市管理者科 学定位、认真调研,降低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2.5
小结

本章指出了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等基本概念,并就城市主题文化 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当前我国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 误区和教训,得出以下结论:当今时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就竞争不再局限于经济、 军事等方面,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聚焦在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难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决策者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视 不够,再加上城市文化建设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在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文化 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使城市文化建设的滞后。这 就要求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与城市和谐理念,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抓 住地方城市文化的特色与思想。通过对城市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努力挖掘出城 市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并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实现城市文化建设中来,形成特色城 市文化集群,塑造相应的文化品牌,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得以让文 化传承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加以实现。

第三章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内在、外在动力分析

3.1 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1.1 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历史过程,主要表现在人口聚集、需求增加、建筑 规模扩大,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 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是:城市主题文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始终,城 市化过程形成了改城市的主题文化,城市化不仅带来人口、资源、知识、资金的 聚集,也带来了艺术、文化、思想的聚集。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狭小的城市 空间里相互碰撞,互相借鉴和融合,从而孕育出了新的城市文化,形成自己独特 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史文化名城数不胜数,之所以其闻名于天下, 主要在于其借鉴、融合了其他优秀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从而为城市积 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推动城市主题文化的核心动力。当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程度,人民的物质生活得以根本改善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变得日益旺盛, 特别是对城市的要求也更加的完备,正是这种内在的需求动力,才推动了城市主 题文化的发展。鉴于城市文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城市主题文化具有鲜明的地 域性、时间性,城市主题文化反应了改城市居民的共同利益和理想,因而城市主 题文化有着极强的导向性、凝聚力和认同感,能够产生巨大的聚变效应。随着城 市管理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日渐成熟,要保障一个城 市的健康活力, 规范有序必须具有丰富的城市主题文化。城市正是通过道德、信 念、价值观、创新奉献精神等城市主题文化,调动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城市 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1.2 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能够随意支配各种资 源的能力,以及通过积累、吸收和利用各种元素,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的潜在的 能力。城市主题文化则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到城市 竞争力,故城市管理水平对于城市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文化在城市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可以直接创造城经济价值,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高 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水平, 成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在许多发达国家,城市主题文 化建设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化保护、文化培 养机制。因此,我们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实施,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一直较为强劲, 30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 长,美国不仅出口飞机,更主要的是它还是主要的文化输出国, 好莱坞美剧就是 最生动的体现; 英国在文化产业的投入增长速度,导致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是 其他行业的两倍;日本娱乐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的产值。文化产业在城市经 济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也体现在起强大的带动作用上,它直接推 动相关兴业,诸如电视传媒、旅游、文体卫生、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发展。另外, 通过吸收大量的专业人才,还可以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综上,积极的城市文化 不仅促进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更主要的额是他可以带动其他面的全面发展, 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天, 无论在国内和国外,常常被人们 视为投资天堂的城市无一不具有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特征的城市,如美国纽 约、日本的东京、中国杭州等等。由此可得知,文化直接塑造城市形象,城市形 象影响投资吸引力,而城市吸引力成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外在标志;另外,文化 产业还在其他方面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并成为城市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发展 的助推器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孵化园则是城市主题文化,由此只有统筹好 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科学定位城市主题文化才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3.1.3 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要改变传统资源消耗型、环境破换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 展模式,彻底摒弃粗放型的经济增长理念,树立新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观。要在 观念上重新权衡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思考建立一种资源 保护好、经济效益高、社会成本低的城市主题文化开发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方式 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统筹各方面因素,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 同于物质经济, 文化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存在的物资消耗和损耗问题,只存在 资源再生和文化累积问题。经济发展程度与文化产品的丰富度有密切的关系,经 济越是发展,文化产品越丰富,进而积累的文化资源也就更多的可以被加以利用。 而文化发展越快,经济发展也越快。通过持续发展城市的文化,可以极大的降低 社会成本,增加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满意度,进而形成良好的 城市文化精神风貌,减少城市居民犯罪率,实现城市的长治久安,在保障城市的 文化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文化发展的外部性特点,对于城市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环境 的保护提供有利的支持,特别是提高和发展了城市居民的自身素质,保持城市活 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一致。

3.1.4 城市主题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直 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社会 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国家强盛、民族团结、城市繁荣、家庭兴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构成,而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城 市主题文化恰好是集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社会风尚为一体的文化体 现形式。城市总体文化集中反映了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人们对构建 和谐社会的期盼,也集中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 文明必须将这种制度安排、政策指导和理论实践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标尺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城市主题文化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主题文化应当是集城市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和谐社会文化的基石,因此和谐社会文化 的建设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正面导向作用。

3.2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

3.2.1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文化与存在建设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城市建设对促进城市主题文化塑造 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城市主题文化为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灵感源泉。任何一个城市 建设和发展无不是为了体现其内在的城市文化内涵,让城市文化渗透到城市建设 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定方面,还是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管 理模式等方面都渗透着文化的影响,甚至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影 响。因此,将城市文化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的价值 和层次, 还将形成行业特点,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消费,提高经济总量。当下, 城市主题文化以及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考察因素,一个城市良好的历史风貌、文 化特征和公民素质决定着城市的软实力,更决定着城市的未来,故城市主题文化 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关系到一个城市的 经济社会发展有多好。

3.2.2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能力关系看城市竞争力的高低,是城市竞争力的 原动力。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理念以及文化品位构成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实 质内容。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基础吸引力,它为城市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巨 大的动力,也是一个城市的无形的财富。现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机构配置、 文化产业设施配套等方面始终保持着巨大的优势,构成了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软实 力,掌握着世界文化的发言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都区城市人文环境和文 化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并伴随着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 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品味,从而演变成一个个新的创新能力,最终转化为凝聚 社会资源的区域竞争力,从而推动新都区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循环, 实现城市文明的稳步向前发展,因此发展新都区域内的城市主题文化具有广泛的 社会、经济背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四章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和目标分析

4.1 新都区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分析

4.1.1 新都区城市文化优势分析 新都区位于“ 天府之国” 川西平原腹心地带,成都市北郊,距四川省会成都 16 公里,是成都市的都市新区( 城北) 副中心,区域北与成都市彭州、德阳市 广汉市毗邻,东邻成都市青白江区,西与成都市郫县接壤,南与成都市金牛区、 成华区、龙泉驿区相连。新都区地处都江堰自流灌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 产丰富,历史上被誉为“ 蜀中宝玉”、“ 天府明珠”,是四川著名的粮库之一,是全 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素有“ 天府粮仓” 之称,盛产水稻、小麦、油菜、 叶烟、辣椒、大蒜等农副产品。新都区以机械、食品、医药、电子信息、家具制 造为主导,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和文化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以 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成都市北部中心区域。 2020 年, 新都区总人口将达到
116.92
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 94.70 万人,农业人口 22.22 万人,城镇化率 81.00%

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新都为古蜀国都邑。古蜀国经历了蚕丛、᷿灌、鱼凫之后,望帝杜宇始“ 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 古蜀国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 边区的丘陵地带转向平原纵深地区。开明氏即位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成 都平原的大部地区能够陆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 文化的逐渐 交融,长期处于山区边缘的杜宇氏城邑,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政权 活动中心。在公元前 7 世纪左右,蜀王开明氏称帝后,营建了开明政权的都邑。 为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 新都”。 新都境内自然优美,旅游资 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光寺,为“ 长江流域四大佛教丛林” 之一; 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杨升庵祠及桂湖被誉为“ 西蜀第一湖”;以及千佛碑、战国墓、 马超坟、龙藏寺碑林、新繁东湖、桂湖公园、泥巴沱、白鹤岛等名胜古迹和旅游 景点。目前新都区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县级以上文物古迹有十余处,主要分布于 新都和新繁两镇。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宝光寺,它位于新都镇宝光大道,是国家级 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宝光寺面积近 1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 万多平方米。为宫殿 式连接四合院布局。在红墙围绕、古᷿幽楠修竹环抱中,筑有一塔、五殿、十六 庭院,建筑高大宏阔、雄伟庄严。宝光寺是我国惟一保存了早期佛寺“ 寺塔一体、 塔踞中心” 典型布局的寺院。另一座较为出名的寺院龙藏寺建于唐贞观三年,明洪武年重建,清代多次维修。龙藏寺坐北向南,多重四合院布局,现有占地面积 2 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詹葡亭、山门、弥勒殿、大雄殿、毗卢殿及东西厢房。 桂湖又是新都一著名景点, 该湖修建于明代,是一座楼阁掩映的古建园林,东西 延伸,略呈一字平湖的水景园,面积 4.65 万平方米,水域 1.63 平方米。桂湖之名 早见于《升庵文集·桂湖曲送胡孝思》, 道光十九年(1839 )重修桂湖,建升庵祠, 奠定了桂湖今日之基础。 坐落于该湖的升庵祠系明代大诗人杨升庵的遗迹,属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桂湖齐名的,还有建于唐代、至今保存完好的东湖。东湖 坐北向南,古典园林布局,东西长 170 米,南北宽 130 米,占地面积 2.2 万平方米, 人工湖面 6000 平方米,石木结构,楼、台、亭等 21 处,建筑面积 1715 平方米。 总之, 新都的历史文化以宝光寺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桂湖的状元文化、园林 文化为重要依托,反映出强烈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此外,抗日烈士王铭章墓、 新繁水观音遗址、状元坟、观音寺、火神庙等古今文化胜地均保存完好,有力见 证了新都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新都城区距成都市中心16km,城区居住人口约20万人。现以新城区以成都市 北改为契机,将城市中心功能东移,带动城市发展东进,形成以行政办公、教育、 商业、金融、生活居住为主的绿色生态区,打造田园新都;同时,旧城区将继续 保持以商贸、旅游为主的城市功能定位。 新老区域都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骨干 道路网络, 相关配套管线及公用设施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 具有较强 的扩展性,生态城市框架构建已初具雏形。 20023月通车的新都大道路宽100米, 是一条气势宏伟的生态型大道。它连接老城区,横贯新城区,直通成绵高速公路, 既承担了城市快速通道的功能,又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 南北向的蜀龙大道贯 通新城区、工业区,直接连通成都市饶城高速和市区三环路, 将进一步增强中心 城市对新都区的辐射力; 川陕公路(国道108线) 路经新都区,位处出川咽喉;成 彭公路和成彭高速公路拉动了新都区西部片区的发展, 将全国排名第三、西部第 一的中国西部家具产业联成一片, 新都区拥有完善、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密度居全省之最。 在铁路方面, 新都区也优势明显, 成都主要的4条铁路中就 有宝成线、成渝线和达成线3条都从新都区过境;另外, 新都城区距成都双流国际 机场仅40分钟车程,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新都区未来打造文化强区的关键所在。

3.自然环境改善明显

 2011 年, 新都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环保会议精神,紧紧围绕 新都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国家级生态区创建为重点,扎实推进污染减排, 进一步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开展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新都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通过省级 生态区验收和获得四川省城考 4 名。 截止 2013 年,新都区建成国家级生态 8 个(新都镇、新繁镇、三河街道、大丰街道、斑竹园镇、泰兴镇、马家镇、 石板滩镇),省级生态镇 2 个(新民镇、军屯镇),绿色学校(新都一中、新都职 业技术学校等) 17 所,生态村(新繁镇黄泥村、三河街道回龙社区等) 121 个, 人居活动生态小区(万科双水岸、润扬双河鹭岛等) 14 个,生态工业园区(巴鲁 夫传感器成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四川有限公司等) 4 个,农业生态园区(兰 地农业、广天高科农业等) 5 个。生态环境质量连续 3 年保持优良,水环境质量达 到水域功能区划分标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均低于国家标准,区域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3 年,新都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 334 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1.5% 二氧化硫年均值为 0.029 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为 0.037 毫克/立方米, 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综合污染指数为 1.95 API 指数为 76,较 2012 年提高 6 点。新都区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蒲阳河(三邑大桥)实现 12 个月达标,东风渠 (山王庙)实现 10 个月达标,毗河(拦河堰)实现 6 个月达标,海滨河(聚鹏苑) 实现 6 个月达标,海滨河(泸天化)实现 6 个月达标,海滨河(九道堰)实现 6 个月达标。 2013 年,新都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 52.6 分贝,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

4.1.2 新都区城市文化劣势分析

1.城市文化建设缺乏品牌意识。

城市品牌营销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外地游客对“ 香城宝地” (花香:八月 桂花满城飘香;佛香:宝光禅院祈福焚香;书香:状元故里翰墨书香) 不够了解, 新都在成都北部的中枢地位和香城品牌形象没有清晰的被广泛认知。近年来,尽 管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受传统体制观念的束缚, 缺乏城市文化品牌创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关于文化品牌的规划和开发的缺失, 使得资源难以整合;另外,长期以家具、机械、医药、食品、电子信息为导向, 对香城文化娱乐,餐饮休闲,特色景点项目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缺乏主题定位与 整体发展框架,致使新都区在综合竞争力上处于不利地位,也反作用于新都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2.文化资源开发落后,缺乏资源整合。

 新都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产业规模小,形式单一,一直制约着新 都城市文化的提升。为此,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盘活总量资产,提高新都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兴区,文化强区的城市战略,新都城区文化产业集团化、 集约化、规模化势在必行;另外,新都区文化资源综合开发不够,没有合理整合, 城区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城市文化主题定位不明确,特别是在景观塑 造、项目设计等基础配套方面严重落后,观念的落后制约了新都区文化资源的开 发工作。尤其是在与成都市资源合作过程中,互动发展尚缺乏明确的功能性障碍。 新都区的街道特色旅游区、历史文化区、民俗文化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长期以 家具、机械、医药、食品、电子信息为驱动的经济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文化与工 业双向驱动的格局还没有形成,需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和深度挖掘,将文化产业 发展成新都区的支柱产业。

3.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虽然新都区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但是不少项目 仍处在招商和规划阶段,真正实际运营的文化产业项目还太少,特别是缺少依托 文化资源开发的高品质、大型景观项目和标志性文化设施。大规模、高层次、带 动力强的高端项目稀少,难以形成以点带面的格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 改变滞后现状的唯一手段。

4.1.3 新都区城市文化发展机遇分析

1.从宏观政策层面分析 在国家层面上,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 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努力开拓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文化在引导、教育、 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功能。特别是政府要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纳 入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增强文化多元化供给能力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满足多 样化的社会需求为主要内容,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 济的支柱产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建设文化名 市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提出要按照天府之国、熊猫故乡、休闲之都、生态宜居 城市发展定位,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特色突出的原则,加强基本农田、生 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重点镇为节点,以城 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生态绿道等体系为依托的多中心、组团式、网 络化空间结构和多层次、 构建一个多功能“ 显山、亮水、露田” 的生态体系。

2 从重大项目建设带动角度分析

 2013 年,新都区坚持以 “北改”为城镇化引擎,以“通”、“改”、“建”为关键, 以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继续贯彻落实五大兴区战略,全力实现北 改两个突破——‘北改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北改在辐射带 动全域发展能力上取得突破,推动北改出成果,提形象,展风采。

在推动北改过程当中,继续积极按照计划推进,以地铁 3 号线相关规划为契 机,积极开展相关准备工作;建立完善水生态工程设计、南丰区市政规划、 南丰 中央公园和其他特殊计划。全区域着力点在,将实施总投资约 84 亿元的旧 城改造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其中重点项目,包括大丰街头文化区域改造, 加快南丰工业片区华通、凯蒂等公司的自主改造项目;另外,加快三河锦门项目 的推动,力争提前完工。同时,湖泊生态区水系统建设计划也将如期启动,实两 个水系联通工程和东风渠调水工程,加快建设北部购物中心和一网一江三公园的河水生态系统。根据新都区北部改造 2013 重点项目表,计划实施总投资 395 亿 元,涉及项目数多达 74 个, 2013 年计划完成项目投资 82 亿元。涉及的 74 个项目 是新都区北部改造的关键项目,涉及到民生和工业等多个领域。同时,继续以 建设作为主要的实现路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该地区集中在交 通枢纽定位,计划实现总投资 64 亿元的 14 个主要的基础交通设施项目。另外, 关键项目表显示,三河大道项目将在今年 6 月启动,天斑路目前已经通车,大件路 拓宽扩展项目也已完成,下一步积极促进地铁 3 号线建设,促进新都与中心城区 的无缝对接。 依托大项目的带动,新都区的区位文化发展优势明显。

3 从区域竞争发展层面分析

青白江区:规划建设弥尼组团公园、 北湖城市公园(10公顷)、中心绿岛 (3 )、大同居住区区公园(4公顷)、工业园区公园(5公顷)等项目。

 新都区:按照规划,新都区将建成成都市的北部次中心,作为成都市城市名城 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专注于对宝光寺、桂湖、 升庵祠的文化开发和保护,同时, 开发保护古城的街巷景观和新繁历史文化名镇。

 温江:重要规划了古城行政和文化中心、商业文化中心、城东贸易会议中心; 着力打造两河居住区、和平居民区、新华片区、涌泉等居住区。地铁4号线沿光华 大道进城,着力打造花园生态城市。

龙泉:规划由成都南站出发的成渝高速铁路,将极大的缩短成渝距离。城市重 要发展片区有三个:经济与技术开发区(工业服务区域,占地面积42.5平方公里) 红河——十陵板块(住房、公共服务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西河——西平片区( 业区, 3平方公里)。三个重点发展城镇:同安镇(重要产业涉及居住、会议、运动、 教育为主, 7平方公里) 洛带旅游商贸区( 1平方公里)、文安乡站危险品仓储区 等项目。

双流:系成都的南部次中心,分为双流——东升规划、双流——华阳规划区, 同时牧马山区规划为旅游小镇,以大面积的森林和绿地为主,构建牧马山森林公 园、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此外,双流将形着力打造黄龙溪景区,东山生态农业等等。

比较周边区县,新都区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景观,还是在经济实力,都具有较 强的优势。最新发布的四川省十强县,新都排在第三,这将为新都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推动新都区的全面协同发展。

4.1.4 新都区城市文化发展威胁分析

1 城市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旧城改造是城市“ 复兴” 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旧城改造中要处理 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同时,又要凸显城市特色,这就需要街协调好旧城改 造与旧城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做好整体布局,实现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统一。但 在现实城市改造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这种城市发展急功 近利现象的缘由是城市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在“ 自我毁灭机制” 式的大拆大建 中,盲目追求大广场、宽马路、 高纪念碑式的建筑,那些历尽千年的文化古迹在 旧城改造中被损毁殆尽。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这种“ 自我毁灭”式的开发 模式,使众多街区群起效仿,导致城市的闹市区不停地改变位置,永远处在迁移 状态中,致使城市开发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到处是似曾相识的景观; 另一 方面,这种推倒重来、喜新厌旧式的旧城改造政策也使城市内部出现停滞和衰败, 造成了大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丧失和多样性的消亡。 新都区因“ 香城宝地” (花 香:八月桂花满城飘香;佛香:宝光禅院祈福焚香;书香:状元故里翰墨书香) 而闻名,但是传统历史街区和民俗文化也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现代主义逐渐侵蚀, 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有淹没在历史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 护和开发刻不容缓。

2 区域城市品牌竞争加剧。

 新都区面对着激烈的区域竞争,临近区县城市文化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冲击, 新都区长期以工业发展为主,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特色城市主题文化, 与区域内很多特色城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面对严峻的区域形式,新都区文化 建设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突破重围、凸显特色、打造品牌是摆在面前的现实 问题,也是塑造主题城市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3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新都区作为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长期以机械、食品、医药、电子信息、家 具制造为主导,属于成都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压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长期的产业结构固化,导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 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近期大规模土建工程,原有的城市历史风貌遭到较 大的破坏,许多文物古迹被现代城市建筑所包围,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 系没有被广泛认知,城市文化身份和特征的消弱,伤害了新都区文化品质的提升, 制约着新都区文化兴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现。

4.2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发展构想和核心策略

4.2.1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发展构想

为加快推进新都“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示范区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独特的“山、水、湖、林、田”生态本底和农村“四大基础工程”,确立了 “北部现代商贸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线”和“国际物流及现代制造业示范线” 的整体发展架构。“北部现代商贸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线”包括北新现代知识商贸、文化名镇特色、世界家俱家居特色产业、北新现代农业四个示范段,整条线 路为高端知识商贸产业、现代生态农业、历史名城及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发展示范线。“国际物流及现代制造业示范线”定位为串联市级“ 198”和国际物流北区等 重要功能区,体现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物流、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高端、现代高科 技农业及生态旅游产业统筹发展示范线。在两条示范线路的打造上,立足现实基础,以生态文化为本底,以高端项目为基点,以高端产业为支撑,并与现代化产 业项目建设、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场 镇改造等相结合,突出特色,营造亮点,在产业上体现差异化、多样性,在城市发展上体现城镇集约化,综合体现“新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内涵,全面展示现 代城乡、现代产业和生态文化,展示新型城乡形态。

围绕主目标定位,可以将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目标作如下分解:

1.生态文化目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区域内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 至关重要,同时进一步强化生态治理手段,通过生态恢复与保育相结合,改善新 都区生态环境,实现改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以成都市北部新城为契机,发 展桂花文化、佛教文化、状元文化,将新都区发展成具有丰富的山水资源、浓烈 的休闲氛围和生活气息的文化名城。

2 产业目标。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继续做强支柱产业为城市文 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可以预期文化产业年均增长 速度将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实现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带动文化产业链条,实现消 费和劳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4.2.2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核心策略 新都区特殊的区位、历史因素,使得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需要遵循以 下策略:

1 核心品牌再造策略。新都城区品牌还没有形成, 品牌再造是提升新都区文 化品牌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紧紧抓住“ 香城”、“状元”这两个主题文化,通过加 大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合理整合,塑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带, 将新都区的发展之路上将文化强区战略摆在主要的位置上,实现新都中心城区与 周边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2 文化产业带动策略。积极支持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努力营建相 关配套设施。在发展策略上,应当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要内容,政府积极引导配 合为辅。政府应当将文化产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重点文化项目和文化产 品的引进,带动及推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将新都区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明 星城市,形成成都北部文化产业中心。

3 和谐发展策略。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态的保护是一对矛盾体,怎样处理好好 二者的关系是保持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实现二者的平衡必须坚持“保 护第一、开发第二” 的策略,合理对文化产业进行开发,走科学的可持续开发之 路。在加强制定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政策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 开发,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生态环 境优越,人文氛围浓厚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达到建设和谐新都的目标。

4.3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目标导向
4.3.1
坚持规划引导,做大城市品牌

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过程中,应当加快编制文化发展规划。要根据新都区城 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具体计划,将城市文化布 局和城市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突出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及烘托出浓 郁的香城文化风貌,实现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统一协调。在品牌定位方面,要做 大做响“香城”主题品牌,注重整体开发,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形象传播方式。在宣传策略方面,采取政府牵头,文化企业参与的协作方式,通过政 府组织在各地召开品牌形象推介会,在主要媒体上投放城市文化和城市风光宣传 片,以及举办状元故里、桂花之乡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充分展现新都区文化的丰 富内涵和优秀成果。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根。因此,要加大城市品牌的建设力度,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4.3.2 坚持项目带动,建设城市文化支撑体系

尽快制订新都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一批特色鲜明、品位高雅、风 格鲜明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文化产业在周边区县中的档次和规模,并形成独具 特色的文化品牌,带动盖区域内整个文化产业生态的全方位提升,充分串联“佛 都”、“香城”、“状元”文化线,通过包装整合,开发特色文化精品旅游产品,形 成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支撑。

1.文化创意业。 构建“ 历史文化观光城” 新都: 依托新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 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区内文化观光业,重点落实“五个一”工程,即构建以“一 寺(宝光寺)、一湖(桂湖)、一山(木兰山)、一河(毗河)、一江(青白江)”为 组成的文化观光产业链。打造“全国佛教文化观光精品”,实施宝光寺景区申报国 AAAA 级旅游景区工程。通过合理设置景区内的功能分布和边界划定,不断完1.文化创意业。 构建“ 历史文化观光城” 新都: 依托新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 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区内文化观光业,重点落实“五个一”工程,即构建以“一 寺(宝光寺)、一湖(桂湖)、一山(木兰山)、一河(毗河)、一江(青白江)”为 组成的文化观光产业链。打造“全国佛教文化观光精品”,实施宝光寺景区申报国 AAAA 级旅游景区工程。通过合理设置景区内的功能分布和边界划定,不断完充实和提高唐代名园东湖的历史文化观光影响力。升庵祠及桂湖是全国五大赏桂、 十大赏荷胜地之一,上世纪 90 年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努力,在 区内形成历史文化观光产业带。

2 节庆会展业。会展组织、策划企业作为城市文化产业创新的主要参与者, 要加大对会展、策划等文创企业的大力扶持,努力培育一批专业的、有影响力的 龙头企业,为提高策划能力和国际化运作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是要通过举 办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赛事,扩大文化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近年来大胆进 行产业化开发实践,引进国家、省、市体育比赛项目,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弥补了财政投入的不足。通过土地置换或政府投入、现有体育有形或无形资产作 价投入、部分建筑产权及使用权转让招商引资以及银行贷款等投(融)资形式, 解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问题。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 进行分类指导,实现整体推进,争取作大作强。继续争取省、市支持,强化承办 和举行国际、国内大型体育竞技及表演的能力,不断提高区内体育竞技及表演市场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加大体育有偿训练、体育技术技能有偿培训的工作力度, 搞好产业化开发。加快启动区体育中心的产业化开发项目,改造体育宾馆客房,装饰宾馆外墙,改建体育馆玻璃幕墙及外墙,实现年承办大型体育比赛 30 余次、 对外接待大中型会议 20 余次;年接待运动员及其他旅客食宿 30 000 人(次)以 上;年均会务接待、食宿及赛事承办等项收入达到 1500 万元以上、利税达到 300 万元以上的产业化发展目标。另外, 为开辟新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区内的“ 化体验经济” ,即桂湖古典园林。将其设计打造成高档文化场所,如杨升庵诗词文化研究会、新都花卉协会、新都摄影家协会、新都棋苑、新都艺苑等。 在节庆 活动的拉动下,全区交通运输、轻工、商贸、物资、供销、食品、餐饮、娱乐等 行业的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另外在艺术节期间全县有近 20 家企业召开了不同类型 的订货会和业务洽谈会, 16 家企业和部门召开了信息交流和业务工作座谈会。

3.出版发行业。依托新都区域丰厚的文化资源,整理开发反映佛教文化, 推进与国内大型出版集团的合作, 打造“北部印刷城”新都:新都区印刷企业、 纸品包装业的地域分布上以新都镇为中心、以新繁镇为延伸线,而塑料包装、装 潢业则以大丰镇为中心,其他印刷品生产企业分布较为均匀。复打印业均集中在 各场镇。因此就未来发展而言,新都印刷城的规划与建设仍应立足新都镇,并适当向东延伸,原因是东部的泰兴、木兰、石板滩三镇将随着铁路编组站的建设, 形成成都北门、新都区内重要的商品和生产资料仓储物流基地,这对原材料及产 品吞吐量相对较大的印刷行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加上新都镇规划面积的 扩大、流动人口及商户的增多,对印刷包装产品的需求量必将与日俱增,这些都 会给立足新都镇、建设印刷城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因此要充分发挥新都工业区新闻出版(版权)工作站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突出印刷企业在文化产业招商中的地位作用,积极引进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 在努力培育出像四川彩印中心、成都万安彩印有限公司、运城制版中心等印刷业 支柱企业,将我区初步打造成设备优良、技术先进、服务全面、质量上乘的城北 副中心“印刷城”。

4.文化场馆设施

实施新都博物馆新馆址(奎星楼)馆藏陈列改造工程,以充分展示新都厚重 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新都城市文脉的灵魂, 加快新都融入成都、联结德绵、壮 大支柱的进程,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新都城市形象和城市价值。通过继 续打造荷桂双节的各项工作,强化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业化程度,形成品牌骨干。 建设“ 艺术品生产输出城” 新都: 依托芙蓉花川剧团的人才优势和在国内外 的影响,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制度新、机制活的新型专业文艺团体,在原有 基础上继续发展商业演出,不断拓展演出途径和业务量。

4.3.3 坚持政策扶持,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近些年来,国家、省、市都相继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推动和扶持文化产业发 展的政策措施,并各地都制定了相应的细则。新都区也在《新都世界现代田园城 市示范线规划》 中,提出要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土地供应、财税政策、融 资渠道、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护持细则,做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定,给城 市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就新都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些层面上区域的城市文化发展情况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总量偏小,文 化产业质量不高,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的问题。长期存在着文化产业滞后于城市经 济发展的情况,严重制约着新都区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要 打造城市主题文化,提升城市软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力。

1 创新文化机制。首先,应当充分确定市场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决定性 作用;另外,也应当明确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加强政府对城市 文化构建的宏观调控,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合理化、科学化配置。政府不是主导 者和关键决策者,他主要应该扮演的是为文化建设 保驾护航的角色,及“清道夫” 的角色。其次,深化文化事业体制的改革是保持文化活力的关键,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文化单位内部的驱动力,也需要外部的推动力,通过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转企改制,结合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提高文化单位的活 力。 在具体操作上,大力引导民间资本流入文化产业群,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 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和经纪人业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 场化程度。

2 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化发展 式,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引入市场化的供给需求机制、竞争淘汰机制和投 产出机制等,有机地将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建设新都区文化产业带, 传统文化和突出自身优势结合在一起,通过开发现有文化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印刷业、会展业等产业,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和 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章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路径分析

5.1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中心和目标
5.1.1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中心是确定城市文化的主题定位

一个城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直接会影响到该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而一 个城市需要确立什么样的城市文化主题定位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现今,很 多城市都在报纸、电视、网络上进行城市形象宣传,以期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效 益,推动当地旅行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毫无疑问,对城市文化主题的整体规划、 宣传直接影响到城市能否形成有影响力的城市主题文化,因此准确定位是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例如北京的品牌定位是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中心; 海是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中国的经济高地; 青岛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海滨城 市,花园城市;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西安是六朝古都, 著名的历史文化 名城……诚然,城市个性形象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积淀,但更离不开后天的塑造 和经营,如深圳特区最初只不过是与香港隔海相望的小渔村,在改革的洪流中逐步成为中国改革的桥头堡。 但是,在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遵循统 一的标准既符合社会主义国家要求, 又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亮点,像塑造一个 产品品牌一样。

城市文化的主题设计必须要有科学的、高品质的定位,否则就谈不上城市的 发展战略。所谓的城市文化主题定位,就是根据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的原则, 找到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个性、灵魂和思想。没有个性就不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 优势,没有灵魂就不能烘托出城市的内涵。而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有好的想法并 且想办法加以贯彻实施,城市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深厚的文化城市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个性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城市的个性越 突出,影响的区域就越广泛,城市提升的潜力就越大。在差异化策略中,只有先 搞清楚每个城市在周边城市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然后对自身各种资源统一 整理、运用,扬长避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要实现主义目标,找准城市 文化的主题定位至关重要,只有对一个城市科学定位后才能够制定一个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因此,在确定城市主题文化定位过程中,一是要分析城市的文化资 源优势;二是了解城市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现状;三是分析城市产业结构和优势; 四是科学规划区域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等。在理清了自己与其他城市资源 比较基础上,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城市文化发展的主题文化定位,为城市的主题文化发展指明方向。

5.1.2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的社会财富,也是城 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文化关系到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市主题 文化塑造的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要实现经济、 生态、社会和文化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既我们现在一直在提的和谐社会,实现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就是把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与其他经济实体一致的高度上,城市文化资源越丰富,利用越充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 就越大。一个有区域特色文化的城市对资本、技术、人才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而这些被吸引的东西反过来又丰富了城市的主题文化,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工作,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 调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2 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路径探析
5.2.1
加强文化发展制度建设,构建城市文化优先发展策略

城市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他需要我们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科 学的统筹规划机构,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设施,确保城市管理者能够 顺利开展城市形象管理工作,落实城市规划中对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推动城市 文化的优先发展。城市文化发展和建设,不仅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划设计,也需要有一群高素质的管理和执行队伍,科学规划、严格执行是城市文化健康发 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城市文化发展必须走法治化道路, 自觉的践行城市文 化发展政策、规划。建立健全完善的、严格的、权威的法律法规,实现有效的保 证城市文化发展规范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城市文化决策存在随意性、可变性的缺点。文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无论是法律层面的还是政治层面的,营建一 个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这种文化优先的发展策略将为城市的发展输入新的活力。 一个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反映着它的软实力,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高低。 任何 一个城市不能重建轻管,一个得到科学管理(交通便捷、 环境舒适、安全稳定) 的城市,是城市的重要特质与文化元素。建设世界知名文化城市,要坚持以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 在构筑“ 制度化” 的“ 刚性” 管理环境同时,进一步优化城市 文化的主题文化, 以建立集城市规划、建设施工、城市各功能运作体系于一体的 设计、运行、管理体系, 结合城市传统文化, 实现城市文化的优先发展。同时, 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管理以及城市文化宣传中的应用,全面规划建设城市的数字化智能网络、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与文化宣传的数字化、信息化, 向建设智 慧型城市努力,做到对城市管理的实时监测和和对城市文化的广覆盖宣传, 进一 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向城市文化构建方面倾斜,按照统筹分工、 点面结合、以块 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城市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最基层,加快城市文化发展的 制度建设。

5.2.2 突出城市文化主题,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文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城市也是一种受市场调节的价值化资产。 要实现城 市资产的保值、 增值,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相关规律,比如竞争机制。 不论 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还是最原始的物物交换,都是满足人们 稀缺需求的交换,因此产品的稀缺程度越高, 就越能获得高的市场定价。 产品的稀缺性或个性也可以表现在同类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和服务上。 同类产品之间相 互竞争, 始终是产品质量高、服务好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市场不断为稀缺 产品进行高定价的同时,淘汰缺乏个性和非稀缺的产品。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 展, 类似于企业竞争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成为21世纪市场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并呈现出逐渐繁荣的局面,使得市场的竞争更加的错综复杂。 全球经济的发展致使城域间竞争的加剧,必将刺激城市经营的兴起, 在市场竞争推动下出现的城市 经营,决定了未来我国城市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稀缺定价规律进行, 因为城市作为 经济增长要素流动和积聚的平台,经济要素在城市之间的积聚和流动也是按照市 场规律进行的,他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文化不仅要 独具个性,还必须要对城市经济增长要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积聚力和增殖力。一个城市越是具有吸引市场流动资产积聚的洼地效应,那么该城市越获得较高的 市场定价, 这正是为什么各个城市对个性特色文化不懈追求的重要理论依据。 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离不开 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文化,个性与特色构成了城市主题文化的生命力之树, 使得城市更具青春活力。

1.坚定不移的走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城市的文化特征不是一个城市的外观、 建筑物、文物古迹等简单的组合,而是要渗透到城市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当中,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城市的精神和神韵才能将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走下去。不同的文 化背景下,城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由此城市建设也是差异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塑造 城市主题文化时要充分把握各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 教。在特色城市发展建设当中,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文化强城,个性兴区”的城市文化发展路径。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起 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塑造着城市的文化品 位。因此,怎样实现将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转化成经济价值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政府要协调文化产业之间的利益, 推动产业进入一个良好环境,创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引导其向更适合消费者口味的方向发展;加强在国际范围内 的国内外文化产业交流,加入国际竞争;加大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3.繁荣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繁荣的群 众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 群众文化是最被广泛接受的城市文化风格的外在表现,以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显示它的生命力。一个城市文化生活的质量, 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形式和一个城市的居民素质。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塑造城市 形象,营建团结、友爱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 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繁荣群众文化,对培育群众的文化意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的直 接创造者和参与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客观载体。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就必须将 文化贯穿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上。为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加大对文化、体育、教育投资,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加强文化政 策的宣传引导,提高文化普及,激发群众对发展文化事业的使命感和对城市发展 的责任感,不断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2.3 畅通城市文化传播渠道,传播城市主题文化形象 城市营销概念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营销理念可以畅通文化 沟通渠道,将开放、科学环保的城市文化形象传递到千家万户。例如:香港—— 休闲购物区,纽约——金融城,巴黎——旅游区,都是城市形象推广的表现形传统企业的营销重视产品和顾客满意度,而城市营销在注重产品和顾客满意度的 同时,更要关注城市自身市民的需求和注意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因为这是城市 营销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城市营销的关键是转变营销理念,城市营销不仅仅是为 了客户,更重要的是基于城市的价值,最终建立城市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对市 民进公共教育,鼓励公民参与城市形象管理,可以提高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性吸收公民参与城市形象管理,有利于加强公民推广城市形象的积极性、提高公众参与城市形象沟通的热情,积极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引导媒体对城市的正面报道, 通过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把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关 键环节,以此为城市带来好口碑,塑造一个好的城市形象。

第六章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实现了城市人口首次超 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并有专家 预测2020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率或达到70%。中国的城市时代已经到来。但城市化 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中国,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平地起,一片“只争朝夕”的景象。然而,在城市化风光的背后确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和挑 战。首先,城市发展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到处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千 城一面、特色危机广泛存在;另外,城市的魂——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在 迅速消失,如今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粉刷成同一个颜色,城市富含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丧失,城市难以延续历史的记忆,有的只是拥堵、污染等等,这种以破坏 了城市人文内涵为代价的城市化严重损害到城市持续协调发展的动力。

本文通过对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研究背景、 研究目标、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国内外城市主题文化塑造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解析了城 市主题文化的内涵、需求、功能及路径,列举了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不 足和误区,提出了城市主题文化的主要影响要素和塑造路径。在此基础上,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例,运用SWOT方法解析了新都区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新都区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发展构想和核心策略,并从规划、产业、政策等角度给出了 实施建议。通过对新都区城市主题文化的的研究,以期对其他城市在克服发展过 程中面临的问题有所裨益和启发。

受个人水平、时间、精力、资料收集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笔者深知本论文存 在一些疏漏和不足,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充实。将在今后实 践中就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敬请各位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

上一篇如何给城市一个精确的定位策划
下一篇3.城市文域旅游的主题文化战略定位--芮城全域旅游研讨会发言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南三环东路 27号 芳群公寓 A座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14045311号-1

网站共有 50516904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