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政大略机构简介 |  国政大略专家团队简介

我院推动城镇主题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

在国家每次战略决策的关键时刻,一个战略规划机构以何种角色出现在关键时刻面前,又发出怎样的时代声响,以怎样的话语权主导未来,怎样承担起关键时刻的责任,决定着这个战略规划机构的海拔和高度。而我们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在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壮阔前行的每个历史关口,都能够率先把握大势、超前研判、超前决策,率先提出前瞻、创新的理论和成功的战略实践,在国家每次重大战略决策面前都能够发出自己的时代声响,担当起这一时代的重大责任,用最高端的战略思想推动这个时代的发展。

同样,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发展的关键抉择上,我院率先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全新战略思想、全新战略理念已经被纳入到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中。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12日至13日在北京的召开,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正确前行、如何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一份决定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行动纲领,同时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成功提供了准确的方向和目标。而在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还没有召开之前,我院就与凤凰网开展了多次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讨论,凤凰网就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对付宝华院长进行了一系列专访,说明了付宝华院长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超前理论研究和超前战略规划实践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付宝华院长在专访中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层面、战略层面、实践层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刻解读,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一系列最高端的战略思想、最系统的战略思路、最全面的战略模式、最精准的战略路径,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开篇布局作出了前瞻性的战略谋划,使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凤凰网对付宝华院长的专题访谈全程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广泛关注。数月之后,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战略理念被纳入到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决策之中。这充分说明,付宝华院长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超前理论研究和超前战略规划实践已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再度认可,这是付宝华院长的战略思想又一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重大跨越。

为什么付宝华院长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想总是被中央高层认可,就是因为付宝华院长多年前就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超前的理论研究和超前的战略规划实践,并把他的战略思想不断传递给中央决策高层。可以说,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每一步关键节点,付宝华院长每一次都通过提出全新战略思想来引领和推动国家决策和国家战略。在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任务”中,付宝华院长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高度认可。这一切说明,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关键时刻,付宝华院长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超前思考、超前谋划和战略思想总是能与中央决策高层同行并进。

第一,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也发现了这些问题。因此,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政策体系,更需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实实在在、落地实施的创新模式和路径”,不得不说明付宝华院长对于城镇化问题的站位高远和先见之明。

第二,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付宝华院长在全国大量的城市一路考察,发现很多城镇因为盲目开发导致山秃了、水黑了,尤其在很多资源型城市更能够深深的感受到高污染、高消耗、粗放型城镇化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不可持续。所以,付宝华院长认为,城镇化建设一定要注重发展精而美的城镇,要倡导生态城镇、低碳城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只有这样城镇化的发展才是高质量的、才是可持续的。因此,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提出了“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文化发展观、绿色发展观、城镇主题文化发展观来规划、建设我们的新型城镇,让我们每个新型城镇都文化特色彰显、环境绿水青山、精神极大丰富、生活安居乐业、一派美丽中国的景象。”的理念和观点,这与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不谋而合。

    第三,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这与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特色’要规划出来、体现出来,就必须结合不同区位、不同环境、不同资源的各类城镇特质禀赋,因地制宜、因乡制宜、因村制宜,通过城镇主题文化的特质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系统化建设,努力构筑‘一城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有特色产业支撑、有特色文化内涵、有特色城镇品质、有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红利真正惠民的宜居之所和特色城镇。”的理念和观点基本一致。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六大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好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关系,解决好城镇化与产业如何发展,城镇化和特色文化融合如何破题,怎样塑造城镇特色魅力,产业平台和资金平台如何落地的城镇化建设难题。付宝华院长提出的“一城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业”无疑从源头上解决了这些城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把付宝华院长关于城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这一战略理念纳入到“六大任务”之一,再一次说明了付宝华院长的前瞻和远见。

第四,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记得住乡愁,是本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最具诗意、最有亮点的内容之一,为什么要记得住乡愁?付宝华院长在几年前就明确地指出,现在儿童留守、老人孤寡、大拆大建的城镇化是失败的城镇化。乡愁的背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使乡愁消弭的现象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更为突出,一些新农村建设大拆大建,家乡一夜之间变成陌生的模样,让离乡的农民找不到旧时的回忆,失去了“乡愁”,更对新的生活方式无所适从。所以,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指出“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多都储存在城镇和乡村,而保留最多的也是在城镇和乡村。如果我们不能高度重视最后一块文化厚土,那么中华5000年的文化就将丧失殆尽,这是关系一个民族文化能否留住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应成为最具文化建树的创造过程,而决不能成为损毁民族文化的遗憾过程。所以,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能大拆大建,要对村庄原始风貌、城镇历史文化进行系统保护,并把它作为城镇化最重要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人文环境,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个性、提升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文化水平。” 付宝华院长的战略理念与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二者都体现了新型城镇化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以人为本、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五,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与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提出的“城不在新、名在特色、镇不在大、优在功能、楼不在高、美在环境,建设文化传承完整、历史建筑保护完善、具有旅游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城镇”的理念和观点基本一致。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美丽城镇”的大概念,而付宝华院长几年前就在建设美丽城镇的理论创新上、战略实践上有了具体落实的路径和方法,他认为,美丽城镇是全方位的美丽,包括生态之美、文化之美、经济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首先需要新型城镇的绿色发展;文化之美,首先需要城镇特色文化的繁荣;经济之美,首先需要城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首先需要城镇主题文化功能和人居空间的提升。付宝华院长提出了美丽城镇建设的创新理论,无疑是当下建设美丽城镇最好的路径和方法。

第六,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这与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指出的“新型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盖楼城镇化’、更不是一种政绩式、数字式的盲目城镇化,而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资源优势,并通过城镇主题文化的科学定位激活自己的优势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建设一大批主题文化鲜明的新城镇”的理念和观点基本一致。

第七,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这与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一刀切,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千万人的大城市不能再发展,要因地制宜,通过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建设不同产业特色、不同功能的主题中小城镇”的理念和观点基本一致。

第八,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而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指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城乡互动、产城融合、规划先行’,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城镇特色发展为根本方向……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前景一定是人人安居乐业、处处青山绿水、特色经济极大发展、农民不再外出打工、孩子不再留守、老人不再孤寡、家家和睦的美好景象。”二者都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四化同步互动”和“以人为本”的最高目标。

第九,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而付宝华院长在凤凰网专访中指出,“我院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创新出的城镇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理念,把新型城镇化的‘特色’规划出来、体现出来最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提出了城市规划要保持承接性、连续性的必须要有城镇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这一切说明,正是由于付宝华院长通过他超前的理论研究和成功的战略规划实践,才能在中国城市化、城镇化最需要理论支撑和战略引领的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的站在时代潮头,才能在国家出台的重大战略决策中一次又一次的发出自己的时代声响。这一切,使我们更有信心用我们的战略思想去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发展。在今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们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将通过我们全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规划,为中国的每一个城镇提供最高端、最精准、最系统的城镇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使我们每一城镇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特色文化彰显、特色产业鲜明、环境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生活安居乐业、一派美丽景象的新型城镇。

 

凤凰网就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问题专访了付宝华院长

 

凤凰网“城市沙龙”是个高端访谈栏目,是解读国家重大问题的栏目,其专访的专家学者都是对国家重大问题有前沿研究的专家学者。因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超前的研究和战略规划实践,引起了凤凰网“城市沙龙”栏目组的高度重视,特邀请付宝华院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系列问题进行访谈。付宝华院长在访谈中从新型城镇化建设高端谋划和顶层设计的角度,就主持人提出的一系列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刻解读,为中国城镇领导就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方向与目标、路径与方法,让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避免了走中国城市化“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

此次,凤凰网“城市沙龙”栏目组对付宝华院长的高端解读非常满意,并进行了系列报道。

1、主持人:付院长,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个热门话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类专家都在积极研究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的问题,您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我们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化历程,也出现了的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千城一面、特色危机、城市盲目扩张、摊大饼式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这是以往城市化最大的问题和败笔。

而新型城镇化之所以强调新型,就是因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二者概念不同、性质不同、驱动力量不同、目标不同,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走过去的城市化“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城市化建设中已经找出了问题所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过去城市化的实践已经给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政策体系,更需要实实在在、落地实施的创新模式和路径。因此,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高端谋划和顶层设计。我们只有不照搬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城市化发展方式,我们的新型城镇化才可以不会像城市化那样出现那么多问题、付出那么多代价。我们现在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文化发展观、绿色发展观、城镇主题文化发展观来规划、建设我们的新型城镇,让我们每个新型城镇都文化特色彰显、环境绿水青山、精神极大丰富、生活安居乐业、一派美丽中国的景象。

2、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怎样规划出来、体现出来?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听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并座谈时指出:我们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发改委最近出台《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也指出,要因地制宜,通过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建设不同产业特色、不同功能的主体功能区,这也是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之一。

我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城镇“特色”规划出来、体现出来,这不是简单的土地城镇化、传统的旧规划能够解决的。所谓新型城镇化的“新”也绝不是过去那种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空间扩张,而是必须体现特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放大特色旅游、凸显特色魅力,共同推进整个新型城镇的完善和升级。这不仅是李克强总理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四化合一的要求。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我们已经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的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把新型城镇化的“特色”规划出来、体现出来最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新型城镇化的“特色”要规划出来、体现出来,就必须结合不同区位、不同环境、不同资源的各类城镇特质禀赋,因地制宜、因乡制宜、因村制宜,通过城镇主题文化的特质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系统化建设,努力构筑一城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有特色产业支撑、有特色文化内涵、有特色城镇品质、有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红利真正惠民的宜居之所和特色城镇。

 

3、主持人:付院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怎么保护城镇的特色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盲目城市化发展把城市的文化给毁掉了,造成了只有功能没有文化的城市,让城市变得乏味、呆板,失去了文化的根、文化的魂、文化的脉,使人们在城市中找不到文化的依赖感。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话:“城市的意义在于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概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了。”

城市化建设已经把城市文化给“化”掉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能让这个悲剧重演。现在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的“文化悲剧”,下一步如果我们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再不保护文化、不重视文化,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悲剧重演。

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多都储存在城镇和乡村,而保留最多的也是在城镇和乡村。如果我们不能高度重视最后一块文化厚土,那么中华5000年的文化就将丧失殆尽,这是关系一个民族文化能否留住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应成为最具文化建树的创造过程,而决不能成为损毁民族文化的遗憾过程。

所以,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通过城镇主题文化创新规划设计,对城镇中的特色文化进行系统保护并把它作为城镇化最重要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人文环境,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个性,提升城镇品位,使城镇化成为强化以至再造本地特色和文化的过程,用特色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文化水平。

4、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怎样防止城市化过程中的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避免重蹈城市化过程中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的覆辙,必须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关系,处理好城镇主题文化与城镇建筑、景观、风貌的关系,要通过城镇主题文化规划理念,把城镇中文化特色落实到建筑上、景观上、风貌上,以此体现城镇文化,形成独有特色。

“城不在新、名在特色、镇不在大、优在功能、楼不在高、美在环境”。只有以城镇主题文化为核心,从城镇主题文化的角度去规划城镇、建设城镇,而不是其他的标准,更不是简单的克隆和拙劣的模仿所造成的千城一面。只有如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才不会重蹈城市化过程中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的覆辙,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才能有一个真正的起点。 

5、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目前中国最有特色的城镇有哪些地方?

我认为,目前中国最有特色的城镇有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江南的周庄、同里、西塘、陆家角等。

6、主持人:付院长,为什么这些城镇非常有特色?

上述城镇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文化传承完整、历史建筑保护完善、具有旅游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城镇。其原因就是,这些城镇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认识到了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对其文化、建筑、景观、民俗风情给予了充分的保护。而对于那些彻底毁掉后又建设起来、没有特色的城镇,这些城镇的特色就尤为突出和重要了。

 

7、主持人:付院长,这些有特色的城镇和没有特色的城镇在发展上有那些区别?

两者的区别之处在于,那些没有特色的城镇在发展上,只顾经济发展,没有顾及文化发展,把最有价值的文化放在了次要地位,使千年的文化消失殆尽。可以说,没有主题文化的城镇就没有个性化的发展优势,没有主题文化的城镇就没有推动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旅游全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主题文化的城镇就很难做到由默默无闻变成特色乃至名牌城镇。

而上述最具特色的城镇将城镇主题文化和经济、文化、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不仅极大促进了新型城镇经济、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城镇特色越来越鲜明、城镇品牌越来越响亮、城镇影响力越来越大、城镇发展越来越健康快速,最终无一不成为了文化传承完整、特色风貌鲜明、特色魅力尽显、特色旅游发达的新型城镇。

 

8、主持人:付院长,这些有特色的城镇,对新型城镇化有那些启示意义?

上述最有特色的城镇的成功,不仅传承和复兴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是新型城镇的生动体现和成功样板。不仅对于中国特色城镇建设具有标本意义和符号意义,更为全国所有特色鲜明、有着独一无二特质资源却依然找不到自己角色的中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一个范本,让我们有了成功的样板可学习,让我们有了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9、主持人:付院长,你们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提出的“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那些意义?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创始和提出的“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正是从“十八大”中国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和高端谋划的高度着眼,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战略目标,以城镇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特色风貌“四新”为引擎,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解决了新型城镇化亟需解决的“四新”问题,是一种全新的新型城镇发展理念和发展范式,是构建新型城镇最科学的路径和方法。

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之所以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范式,就在于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发展理念,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城乡互动、产城融合、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城镇特色发展为根本方向,更侧重和强调以主题文化促特色城镇发展、以主题文化促特色产业调整、以主题文化促特色旅游提升、以主题文化促特色品牌形成,就是让城镇建设有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精神,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们的城镇打造成为主题文化导向突出、主题文化产业强大、主题文化特色鲜明、主题文化服务惠民、主题文化影响广泛、主题文化软实力雄厚的新型城镇。

 

10、主持人:付院长,目前阶段有那些城镇采用了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河南省信阳市县域城镇全面构建主题文化,形成了城镇主题文化的“信阳现象”。信阳地区率先采用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提出每个县的发展都要有主题文化定位、主题文化特色、主题经济载体、主题文化载体,把城镇主题文化融入到城镇经济、文化、旅游、建筑、景观、城市精神之中,从而用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统领县域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

    信阳市根据各县的特色先后为新县提出了“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的城镇主题文化;为商城县提出“让桂花香醉商城”的城镇主题文化;为固始县提出“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城镇主题文化;为淮滨县提出“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城镇主题文化;为光山县提出“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的城镇主题文化;为潢川县提出“让华英富庶潢川”的城镇主题文化。通过对这些城镇主题文化的提炼和定位,使上述县域经济、文化发展一下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方向。这对于彰显县域经济特色,塑造文化特色,建筑特色,促进特色城镇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县域经济、文化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建设如何破解难题,如何找到突破口,信阳上述六县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和标杆,可以说这种榜样和标杆具有符号意义和标本意义。

 

凤凰网就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问题专访了付宝华院长

 

1、主持人:付院长,现在城镇化建设一些专家提出了很多发展模式,您认为未来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有哪几种最科学的发展模式?

现在有关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一些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发展模式,有的从一城一特、一镇一品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泛旅游概念和城镇化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特色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增加农民就业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产业聚集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节约土地的角度进行研究。

我认为,未来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有四大最科学的发展模式——即城镇主题文化四大形态模式。这城镇主题文化四大形态模式,就是根据我们为不同城镇进行主题文化设计时所研究、设计和总结出来的,这城镇主题文化四大形态模式分别为:

一是城镇主题文化产业型发展形态模式,如“中国箱包之都”河北白沟镇、“中国皮草之都”辽宁佟二堡、“中国服装之都”福建晋江、“中国皮具之都”广州狮岭、“中国家具之都”河北香河等;二是城镇主题文化文化型发展形态模式,如北京宋庄、深圳的大芬村、天津的杨柳镇等;三是城镇主题文化旅游型发展形态模式,如江南的周庄、同里、西塘、角直、南浔、陆家角,云南丽江等;四是城镇主题文化新古镇发展形态模式,有云南彝人古镇、四川的长寿古镇、河北的滦州古镇等。

 

2、主持人:付院长,这四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优势是什么?

我认为,这四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虽各有特色,但又异曲同工,无论是特色文化禀赋、特色产业禀赋还是特色旅游禀赋,这四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都抓住了当地最具特色、最有发展潜力、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度最好的特质禀赋,并通过城镇主题文化的系统构建,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使当地的特色文化附加值极大提升,并极大推动当地文化、产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形成一城一特、一镇一品的特色发展,最终惠泽于民,成为新型城镇建设成功的关键。

 

3、主持人:付院长,这四种城镇主题文化发展模式,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上,好学习和借鉴吗?

这四种城镇主题文化发展形态模式很好学习和借鉴,因为它们解决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资源的城镇化建设问题,从而让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城一特、一镇一品的规划理念更加清晰,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城镇主题文化形态更加鲜明。

所以说,只要把城镇主题文化规划好,进行系统化建设,我们的每个城镇的新型城镇化都可以取得成功。我认为,这四种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最科学的模式,如果我们每个城镇都能在这四种模式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主题文化,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有千百万个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4、主持人:付院长,你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前景乐观吗?

可以说,现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建设不一样,那时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超前的理论研究,所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景一定很美好。尤其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我们相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城镇主题文化建设和发展,我们的国家必将出现一大批主题文化鲜明的新城镇,让中国每个新城镇都成为美丽中国的画卷、中国梦的影像、凝聚中国魂的精神磁场和文化家园。

 

5、主持人:付院长,现在很多专家和机构刚刚开始研究新型城镇化,而你们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率先研究了城镇主题文化四大发展模式,为什么你们总是在做超前的研究?

我们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和其他机构不同之处在于,一些战略规划机构和战略策划机构面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和中国城镇化发展所出现的问题,都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我们不仅有超前的理论研究支撑,还创建了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城镇主题文化战略规划理念和模式,并且一直用一个个成功的实践案例来说话,来证明我们的话语权,我想这是当今任何一个战略规划机构所做不到的。之所以我们取得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国城市化发展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超前研究,并以此引领了中国城市化、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潮流。

 

6、主持人:付院长,别人都在刚刚研究新型城镇化,而你们已经进入了战略规划层面,并有了那么多成功案例。有哪些案例向我们展示一下。

好的。这些成功案例包括有“世界箱包之都”城镇主题文化的河北白沟、“中国文化欢乐谷”城镇主题文化的涿州码头镇、“世界皮草之都”城镇主题文化的辽宁佟二堡、“彝人风情”城镇主题文化的楚雄彝人古镇、“锦绣江山”城镇主题文化的浙江江山、“中国酒文化圣地”城镇主题文化的四川古蔺,还有“中国刀郎之都 世界快乐之城”城镇主题文, , , 化的新疆麦盖提县等等。

7、主持人:付院长,你们的城镇主题文化研究和设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太重要了,这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谢谢。我们不想让中国城市化的问题悲剧重演,不想让中国千百个城镇沦为城市化的翻版,那样中国的城镇化就没有救了。我想,我们研究城镇主题文化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也在于此。

 

8、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什么关系?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诗意表达,其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新形态。

而作为国家规划的基础单元,或大或小的城镇显然是保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最完整的,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前沿阵地和关键角色。“美丽中国”生态之美、文化之美、经济之美、和谐之美,必须依托一个个城镇载体来落实、来推进才能得以成功。生态之美,首先需要新型城镇的绿色发展;文化之美,首先需要城镇文化的繁荣;经济之美,首先需要城镇产业的发展;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首先需要城镇功能和人居空间的提升。

 

9、主持人:付院长,新型城镇化可以让中国农民实现中国梦吗?

完全可以。中国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基层最坚实的脊梁。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他们的参与,也理应包含他们的中国梦。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之一,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在一起,让中国亿万农民实现中国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的面貌,更包含着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农村人口市民化解决农民身份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中国农民的“中国梦”本身就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核心发展方向和最终目的。

 

10、主持人:付院长,你给我们描绘一些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前景。

李克强总理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让更多居民享受发展红利的过程,是让市民和农民都能够享受幸福生活的过程。所以我想,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前景一定是人人安居乐业、处处青山绿水、特色经济极大发展、农民不再外出打工、孩子不再留守、老人不再孤寡、家家和睦的美好景象。

 

凤凰网就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问题专访了付宝华院长

1主持人:付院长,您对中国新型城镇化提出了那么多好的经验和模式,下面就中国新型城镇化要注意哪些问题和我们谈一谈。

要注意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照搬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不要成为城市化的翻版,否则照搬城市化,城镇化要出现大问题。现在已经有一些城镇,没有区分开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城镇化理解为城市化的翻版,城市化的一些主要问题在城镇化上都体现了出来,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城镇化”、“盖楼城镇化”、还有没有形成支撑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导致农民无法就业、身份无法转换,甚至出现了一种政绩式、数字式的盲目城镇化趋势,没有总结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这样的城镇化容易重蹈城市化的覆辙。

 

2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将有哪些问题出现?

联合国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比如,城镇化模式比较粗放,不少地方“土地城镇化”、“盖楼城镇化”蔓延,农民向市民转型难、重面子轻里子、重速轻质等问题严重存在,一些城镇发展由于产业转移、规划不当、人为造城等因素,难以形成足够的就业吸纳能力,农民就业得不到落实、孤寡老人得不到安置。

因此,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已刻不容缓。而如果不按照城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建设,不仅上述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以往城市化出现的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等老问题,都将会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现。

 

3主持人:付院长,目前我们一些地方在新型城镇化出现了那些趋势?

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盘活三农全局、引领四化同步和统筹五位一体,但一些地方政府容易把经念歪,以为城镇化又可以大规模拆迁征地了。借新城之名,行夺地、争地和占地之实,抬高房价和地价。城镇化如果并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城镇化只是一个低水平的,只停留在造楼搬迁水平上的城镇化。

简单说,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被简化为让农民上楼,结果许多农民被上楼,农民土地权益却得不到保障,农民更没有享受到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享受不了公共服务,想回农村又回不去。简单的农民上楼不是新型城镇化,更不是新农村建设。这不仅背离了新型城镇化的初衷,更会将新型城镇化就会演变成为一场农村的灾难。

 

4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李克强总理说,兴城首先要兴业。我们现在搞城镇化,不能单兵突进,而是要协同作战,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城镇主题文化实现“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这个“产城一体、产城融合”这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建几条街道、修一批钢筋水泥房子、农民简单上楼,而是把城镇的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产业集聚的载体,实现了产城融合;这个“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就是利用城镇独特的优势资源,不管是经济、文化产业还是新古镇形态,一定要抓住一个,如果一个都抓不住,就不会有成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5主持人:付院长,你所说的这个“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内涵是什么、模式是什么、形态是什么?

城镇优势资源的激活、城镇主题文化的构建、城镇主打产业的集聚,是“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根本内涵。其模式在于,通过城镇优势资源的激活、城镇主题文化的构建,先找到一个能支撑城镇发展的主打产业,之后通过城镇化建设为这个主打产业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产城同步发展、同步建设的态势和格局,让建设起来的城镇有主打产业的完备设施、有主打产业的投资环境、有主打产业的发展平台、有主打产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族群,这个主打产业也就是我们每一个城镇主题文化产业。这种城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建起一座城镇,兴起一片产业的目标,实现了建设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和新农村的目标。

城镇主题文化主导的产城一体化建设,以主题文化产业为主要动力,避免了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以一城一特、一镇一品为模式,避免了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以主题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特征,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以系统规划为引领,避免了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以城镇主题文化品牌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为抓手,避免了被动进城的“被动城镇化”。从而探索了一条产业、文化、生态、城市品牌、城市管理等要素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城镇主题文化模式。

6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最成功的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最成功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有完整、高水平的现代化服务设施,有支撑城镇经济的主题文化产业、有理想的主题文化环境、有让人赏心悦目的主题文化景观、有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有幸福和谐的宜居生活。

 

7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怎样解决?

一流的城市做平台,二流的城市做投资,三流的城市做开发。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不能光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来解决,不能光靠政府卖土地来解决,应该通过市场杠杆来解决。市场杠杆如何解决,就是挖掘出自己最有价值的特色禀赋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和资金追捧的平台,吸引市场前来投资,让资本看到这是一块大蛋糕,要来分享利益,自然就会来投资,不但要吸引房地产投资,还要吸引产业,形成产城一体。现在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关键是平台搭建的问题。

我举个安徽宏村的例子。安徽宏村,是中坤集团经营的一个旅游项目。宏村位于安徽黄山的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一座有着九百年历史的古村落。1997年,黄怒波投资400万元,对当时的无名小村进行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坤进入宏村后,邀请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古建专家共同研究保护规划,而后又投资千万元帮助宏村进行复原建设。2000年,宏村正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黟县宏村通过不可再生资源的独有性以及旅游价值,吸引了中坤集团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运营模式,并成功搭建了平台,中坤集团又兴建了黄山宏村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和重建了唐代千年古刹——梓路寺。目前,黄山黟县三村仅门票收入就达到四亿元,同时还建造配套的别墅、宾馆。2010年黟县三村旅游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70%,全村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近万元,十年后宏村将形成50亿的资产价值,这还不包括旅游产业门票经济之外的收入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价值。以此为依托,黟县成功的完成了向新型城镇的华丽转型。

 

8主持人:付院长,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成功吸引企业和资本是关键。你把好东西包装的如何、好东西故事讲的怎样、好东西规划的怎样,如果没做好,就想让资本前来投资,那是不可能的。一些领导不去把这些做好、做到家,就急着去招商引资,结果什么也没有招来。所以,城镇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传统的城市招商引资基本还是政策招商、办节招商、行政招商、组团招商等误区,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巨大,而收效甚微。一些地方在招商活动和宣传中,总是强调本地资源和投资导向,特别强调本地劳动力如何廉价、丰富、土地如何便宜,物产如何富饶,景色如何美丽、政策如何优惠,几乎千篇一律,却很少拿出有新意的概念、可行的规划、有前景的发展、有吸引力的包装,没有将投资者的注意力和投资欲望勾出来。造成这种招商现状和问题的内在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城镇的主题文化没有形成,因此主题文化价值和品牌没有凸显,主题文化投资和招商的概念也没有树立起来,所以导致城市这种招商模式成本大却成效不高。

因此,要通过采用主题文化创意、主题文化规划、主题文化设计、主题文化招商、主题文化建设、主题文化管理、主题文化运营等新理念,打破以往项目运作先招商、再创意、再规划、再设计、再建设的流程方法,变成先创意、再规划、再招商、再建设的流程方法,通过主题文化产业平台的搭建、主题文化产业集群的打造、主题文化品牌的营造、主题文化金融工具的创新,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代替政府主导的产业模式,最后形成企业、产业和资金趋之若鹜的“洼地效应”和“热土现象”,推动城镇经济、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

 

9主持人:付院长,怎样才能做到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增值、文化增值、环境增值、资本增值?

要做到这些,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资源优势,并通过城镇主题文化构建激活自己的优势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具体来说,这就要找到城镇主题文化,城镇主题文化是城镇化建设最大的附加值。一个好的城镇主题文化,可以让土地成倍增值、文化成倍增值、环境成倍增值、资本成倍增值。就像一个迪士尼主题文化,放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土地、文化、环境、资本,都会增加几十倍、上百倍。找准了城镇主题文化,就可以这个城镇原有的特色资源变成了一个高附加值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品牌资本,融入到了城镇化产业中,增加了城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金量、文化附加值、文化品牌。

10主持人:付院长,有哪些地方成功了?

比如,横店一个小镇通过影视主题文化的植入与再造,成为年接待千万游客的国家5A级景区和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成了“中国好莱坞”;博鳌通过论坛”主题文化的全面打造,由原来一个默默无闻的海南渔村变成了闻名世界的“论坛之都”和世界一流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西安曲江通过“盛唐”主题文化的全面打造,由一个西安的荒芜的郊区变成了“中国震撼世界惊奇的”文化旅游新区;河北白沟通过箱包主题文化的系统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箱包之都,辽宁佟二堡通过皮草主题文化的系统建设,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皮草之都,这些都是通过城镇主题文化让土地成倍增值、文化成倍增值、环境成倍增值、资本成倍增值的成功典范。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12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新华社北京1214日电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 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会议号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城镇化工作的负责人,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上一篇城市主题文化研究丛书出版
下一篇解读国家高层领导城市化思想最权威机构
一个辉煌并被人赞叹的城市,
必定张扬着城市主题文化品牌的光辉。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符合高等级城市的普遍规律,同时每个城市又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个性。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地位突出、辐射力涵盖全球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奠定了他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最科学的方法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保证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先导
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思想源头
纵观世界名牌城市的建立,无不依据城市营造的规律,及时把握住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市场结构的等等方面诸种有利的条件,建构起他们的时装城、电影城、音乐城、绘画与雕塑城、商业城、科学城、体育城……,甚至还有赌城这样十分专业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核心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思想创新
城市主题文化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理论先导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避免城市病的爆发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中国城市才能有差异化发展
只有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高端谋划城市的新思想
顶层设计策略的新举措
城市领导工作的新能力
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特色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世界名城建设的新体系
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
加速城市主题文化功能培育
整合城市主题文化优势资源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品牌
用城市主题文化“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统领城市发展建设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谋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建设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管理城市
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营销城市
国家发改委
国家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凤凰网
中国城市建设网
中国古镇保护网
中国规划网
中国城市战略网
扬帆奥运
  友情链接: 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网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版权所有  © 北京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南三环东路 27号 芳群公寓 A座  京公网安备110106006171号 
电话:010-8767 3832 邮编:100078  京ICP备14045311号-1

网站共有 49465725 位访问者